觀點投書:太陽能用地問題

2016-12-21 06:10

? 人氣

屏東枋山便利箱郵局上面開合處的太陽能板。(資料照,取自枋山郵局伯勞鳥特色局屋–全台最大的便利箱粉絲專頁)

屏東枋山便利箱郵局上面開合處的太陽能板。(資料照,取自枋山郵局伯勞鳥特色局屋–全台最大的便利箱粉絲專頁)

政府新能源計劃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2025年時裝設2000萬瓩(20GW) 的太陽能,每年提供250億度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民進黨選前規劃,2017到2020四年間,太陽能裝置容量將逐年增加,該四年總裝置容量將達到2GW/4.3GW/6.5GW/8.8GW,當然最終目標是在2025年達到20GW的裝置容量。

對於如此大規模的增設太陽能發電,當然引起很大質疑。有人指出饋線不足,有人指出日落後火電接不上,有人指出在獨立電網中,不穩定電源佔比太高極為危險。但設置太陽能最基本的問題是土地。因太陽能的能源密度極低,只有核電及火電的百分之一,要發同樣度數電力,太陽能較核電或火電要多百倍土地,對地狹人稠的台灣造成極大的壓力。20GW的太陽能需要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於台北市面積,約全台平地面積的3%。

新政府上任後,針對推廣太陽能發電,當務之急就是盤點太陽能可設置地點,圖一及圖二即為分別盤點屋頂型及地面型的結果。

圖一:屋頂型可設置地點 (作者提供)
圖一:屋頂型可設置地點 (作者提供)

屋頂型四大主軸為中央公有屋頂,工廠屋頂,農業設施及其他屋頂,總裝置容量為744MW。

圖二:地面型可設置地點
圖二:地面型可設置地點

地面型四大主軸為鹽業用地,掩埋場及污染土地,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及水域空間,總裝置容量為5783MW。依經濟部盤點,全台可裝置地面型太陽能發電總

面積約8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空間還佔了30%。

屋頂型及地面型兩者相加為6527MW(6.5GW)。因為上窮碧落下黃泉硬擠出來的屋頂及土地也只能裝置6.5GW,經濟部已悄悄下修2020年太陽能裝置目標,由選前的8.8GW降為6.5GW。

經濟部並規劃2017/2018年度裝置目標各為650MW及870MW,兩年共1520MW(1.5GW)(詳表一)。

表一:太陽能年推動計畫內容 (作者提供)
表一:太陽能年推動計畫內容 (作者提供)

1.5GW加上目前裝置容量約1GW,表示到2018年中,太陽能總裝置容量將達2.5GW,這與2020年6.7GW及2025年20GW目標相較,實在差得很遠。表示2019/2020每年要增加2.1GW,2021-2025每年更加增加2.7GW(核四2部機裝置容量)才能達標。

先不談電網及調度等問題,單單由土地限制,即可看出20GW的目標幾近天方夜譚,依目前盤點結果,6.5GW可能是因土地限制,台灣太陽能裝置極限。土地天生就是台灣推廣太陽能的一大罩門。

表二:各國太陽能裝置比較表。 (作者提供)
表二:各國太陽能裝置比較表。 (作者提供)

表二為2015年全球裝設太陽能前十名國家及台灣的比較。台灣部份並細分為2015/2020/2025裝置容量。

由表二可看出台灣人口密度較歐洲國家高出3-6倍。即以每單位太陽能密度,台灣目前已是全球第五。2020年6.5GW的裝置容量以裝置密度而言將為全球第一,約為今日裝置密度最高的德國及日本的2倍。德國今日太陽能已有後繼無力之勢。政府2025年20GW裝置密度將為今日德、日兩國5倍,其可行性真要好好思考。

裝置6.5GW的太陽能,每年約可發電80億度,加上2025年風力發電的140億度,較今日可增加約200億度無碳電力。但裝置6.5GW太陽能及4.2GW風力的成本為1兆元。今日核四接近完工,最多只要再花三、四百億元每年即可提供200億度的無碳電力。到底是應推廣再生能源還是核四應啟封運轉,不是不辯自明?

*作者為台灣能源部落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立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