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導師的人生際遇比學說更重要:《如果柏拉圖也有Podcast》選摘(1)

2020-05-14 05:10

? 人氣

作者以柏拉圖為首,探討哲學家的歷史故事。圖左為亞里斯多德,右為柏拉圖。(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以柏拉圖為首,探討哲學家的歷史故事。圖左為亞里斯多德,右為柏拉圖。(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個令人感到一切都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世代的經濟繁榮能否延續到下一代都是未定之數;國際間的勢力均衡也有著戲劇性的更替,新的政治勢力抬頭之時,就會導致舊的共識陷入困境;突如其來的科學進步會改善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卻又同時令大家感到驚訝不安。普羅大眾通常在這樣的時刻會更加患得患失,因而猛然陷入道德恐慌,意識型態趨向基本教義派,同時對鄰人失去信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樣的時代中,也有一些獨特人士受到啟發而進行了深刻的探索;這些稀有的靈魂再度探問人類的本質、繁榮的意義,他們的探求形成了深刻的洞見。其中有些人不時地打造出全新的人生哲學,足以讓追隨者延續發展好幾個世紀。

在柏拉圖及其同儕的時代,這樣的人物可謂俯拾皆是。愛智之學――哲學――誕生於這動盪的歷史時期絕非巧合:當時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此起彼落,民主制度奠定後又面臨崩解。第一批哲學家探求萬物的本質,質疑諸神,鼓勵他人反省這雜然紛呈的人生過得如何。他們或許知道自己正在成就一番事業,不過想必沒料到:首先,他們的觀點會融入後世的思想傳統,由追隨者實踐長達上千年之久;然後,即便是在基督教世界來臨之後,我們至今仍會藉著列舉、反思他們的看法而認識他們。

我們很有理由認為自己身處另一個變動的時代。二○○八年銀行體系的崩盤,肯定會發展成金融史上的海嘯。這個事件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消費主義(consumerism)造成的挑戰,促使數百萬大眾重新思考他們的人生。而且我們應該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國際勢力均衡的焦點從西方轉移到東方;多元社會的興起後,日常生活中就會遇到和自己信念不同的人物;還有氣候變遷潛在的毀滅性影響。這麼說吧!現在正是思考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大好時機,而其中一種做法就是追溯思想的源頭。那麼,究竟什麼是古代哲學?

很好,我們需要先注意這件事:柏拉圖(Plato)撰寫了對話錄(dialogues)。對話錄描繪了許多真實的角色,這些角色致力在錯綜複雜的對話中發展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只要你好好思考這件事就會為之驚訝。你可能會認為哲學家跟牛頓(Isaac Newton)一樣,是要設計無懈可擊的證明,而非像莎士比亞(Shakespeare)那樣撰寫文學作品,巧妙地藏身於戲劇之後。所謂的現今哲學研究不外如是。不過正如我們所知,柏拉圖不曾寫過單一的專題、論文、專著。

柏拉圖這麼做的理由是:好的對話能引發讀者反思自己的想法。此外,對話還會吸引讀者置身其中,讀者會權衡的不單單只是自己的理由,還涉及了感受、信念、個性、習慣。緊接著就聽到挑戰的聲音:你打算改變嗎?由於對話類似戲劇或小說,關乎的不僅是人們腦中思考的理性內容,也包含他們的生活方式,涉及他們的身體及靈魂。因此,閱讀對話錄也會使人反省自己活得如何。對話錄也許可以稱之為指導手冊:一本可能性之書,把你所有的選擇加以呈現,也對你該如何安於這些選擇提出解答。

柏拉圖的對話錄極其成功。在他或他的書記於西元前三九○年間用羽毛管在莎草紙上書寫之前,寫作已經存在好幾個世紀。不過直到不久之前,文章寫作才取代了史詩,成為大家交流想法的首選方式。對話則利用了新技術。個人閱讀對話後,將對話複製並推薦給朋友。類似當今網際網路上的Podcast,對話錄猶如電波般在整個古代地中海世界散布思想,帶給人們更多期待。對話錄是從事哲學的催化劑,也是傳播思想的載體,能使人仔細玩味創新而「時髦」的生活之道。

podcast、錄音,示意圖。(取自PIX1861@pixabay)
柏拉圖的對話錄如同現今的podcast,如電波般在整個古代地中海世界散布思想。(取自PIX1861@pixabay)

我們探討古代的希臘人、羅馬人對當今的人生有何見解,考慮的就不僅僅是柏拉圖的Podcast。我們將會以同樣的方式面對更多其他重要角色:雖然這本書本身並不是對話錄,不過依然算是哲學家之間的對話(conversation)――通常會伴隨著爭論,因為他們對於何謂美好人生意見分歧。

他們聲稱自己擁有言論自由,亦即希臘語的「parrhesia」――有權說出內心想法,以穿過欺騙的迷霧達致真理。這在古代是罕見的技巧。古代政治的教導是:如果不能坦率地說話,那不如別說――不然你就會死在這樣的坦誠底下。公民通常只會預期得到兩種人的坦誠以對,其一是他的妻子,另外一位是哲學家(若他運氣好到得以結識的話)――或者你喜歡稱之為宗師(guru)。這些哲學家當中,某些人的言論略為瘋狂,某些人又能改變歷史發展。有些哲學家會住在一起形成社群,他們會實踐某種生活方式,在他們眼裡,人生實踐和自由思考密不可分;僅僅只是在嘴上討論哲學,就好比買了本食譜卻從不下廚。若說證明布丁的方式是吃掉它,那麼證明哲學的方式就是生活。

哲學家們慣於把思想說成是治療處方,好幾個世紀以來設計了一系列不同的療程,相應於不同學派的思想:「逍遙學派」(Peripatetics)、「斯多噶學派」(Stoics)、「犬儒學派」(Cynics)、「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s)及其他。自西元前五世紀起,雅典公民擁有的選擇可謂相當奢華――他(或她)能夠找到某位宗師拜入門下,從而發展出自己的人生哲學。有些較為極端的宗師會要求人們過著身無分文的生活,或是要人在熱沙中打滾、住在木桶裡而且(或是)在公開場合做愛。其餘宗師的要求則是難得不得了,需要澈底重新塑造看待事物的觀點。哲學可以是門非常艱難的學問。不過,要是哲學之所以困難的理由僅僅只是因為它本身變成了技術性或抽象的學問――正如學院派哲學演變至今所碰上的危機――那麼哲學很可能已經忽視了原初的目標。

換言之,偉大的哲學家不僅僅是擅於高談闊論的人物。他們相當獨特且稀有,不但是思路清晰、見事透澈,而且更因為這些特質,他們也確實成為好人。在許多古希臘人眼中,蘇格拉底(Socrates)就是如此與眾不同的人物。這也是蘇格拉底不單是偉大的智者,同時也是指標性人物的原因;用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的話來說:蘇格拉底的重要性可比耶穌(Jesus)或釋迦牟尼(Buddha)。蘇格拉底是先知,他的人生挑戰了自己的時代,也對我們的時代造成影響。

《蘇格拉底之死》,由雅克·路易·大衛所繪(1787年)。(維基百科)
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曾說過「蘇格拉底的重要性可比耶穌(Jesus)或釋迦牟尼(Buddha)。」圖為《蘇格拉底之死》,由雅克·路易·大衛所繪(1787年)。(維基百科)

當然,蘇格拉底也引來了批評者,有些人只會優先聯想到他無可否認的古怪特色:蘇格拉底不穿鞋,能夠喝酒喝到天亮卻不會醉,拒絕了最為俊美的雅典人,而且,也許並不令人意外,他的妻子很厭惡他。但重點是,他的生平和他的思想一樣廣為人知。

古代哲學家們的事蹟、習慣、邂逅、對話等故事是古典時期和中世紀時期的常見主題。狄奧根尼(Diogenes)要亞歷山大(Alexander)閃開別擋住陽光;塞孔杜斯(Secundus)之所以終身遵守靜默之誓,顯然是由於和母親發生了不可告人的際遇;希帕嘉(Hipparchia)明明可以嫁給任何人,卻選擇嫁給一個長相跟生活都像乾癟樹枝般的丈夫。其他則有人因其聰敏而受到折磨,有人得像奴隸般工作,或是得逃離他們所冒犯的暴君,或是死於各種橫禍、不得善終。這些並非只是博君一笑的軼聞,雖然有些確實有趣,這些軼聞仍比杜撰的神話還要可靠,儘管流傳至今的傳說通常會美化故事中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的生平記敘所要傳達的信息就是――他們的為人處世和畢其一生說過的言論同樣一致易懂。

狄奧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這位如今地位變得越發重要的作家深明此理。他是西元三世紀的人物。當他決定要編纂古代哲學家的紀錄時,很自然地去蒐集軼聞故事來完成哲人們的生平記敘。不過顯然有些拉爾修於《哲人言行錄》(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中拼湊在一起的記載並不可靠。雖然這部著作內容可疑,不過饒富興味,也能傳達豐富的真理,而且許多內容的闡述方式簡明易懂。人稱「法國蘇格拉底」的十六世紀文學家蒙田(Michel deMontaig)

我很遺憾世上沒有出現更多狄奧根尼.拉爾修,他也未能更廣泛、明智地推銷自己,因為我認為這些人類偉大導師的人生際遇和他們的理念學說同樣值得重視。

《如果柏拉圖也有Podcast:20位古希臘哲學家給現代人的生活思辨》平面書封與立體書封。(聯經出版)
如果柏拉圖也有Podcast:20位古希臘哲學家給現代人的生活思辨》平面書封與立體書封。(聯經出版)

*作者馬克.維農(Mark Vernon),作家、記者、學者,曾擔任神職人員。目前身為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的榮譽院士和BBC廣播電視的定期撰稿人,並於倫敦生命學院任職。著作豐富,包括《對生活、宇宙及萬物的42個深度思考》(42: Deep Thought on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如果柏拉圖也有Podcast:20位古希臘哲學家給現代人的生活思辨》(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