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後疫情時代的反中與東西對立

2020-04-29 06:20

? 人氣

後疫情時代的反中與東西對立將影響台灣企業的全球佈局。(AP)

後疫情時代的反中與東西對立將影響台灣企業的全球佈局。(AP)

上周三大工商團體與政府財經部會舉行閉門會議,會中工商界提出「疫情過後,全球仇中及東西方對立將更趨嚴重」,因此希望政府協助輔導海外台商的機制─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不過最後該如何應變的答案應該落在企業身上,而非由政府給出答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媒體的報導,上周政商界以「因應新冠疫情與台灣經濟發展」為題舉行馬拉松式的閉門會議,由於疫情過後,全球仇中及東西方對立將更趨嚴重,企業界希望政府在疫情過後,全面盤點台商產業聚落分布、現狀與遭遇問題,重新盤點關鍵零組件及技術與企業,並藉此鼓勵台商回台投資高附加價值產業,確保台灣對自主性關鍵零組件的主控權。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衝擊確實屬於「超級黑天鵝」等級,甚至有媒體稱為「史詩級」的衝擊與改變,而且範圍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民眾生活、甚至國際地緣政治,更具體的則是包括:全球化反轉、供應鏈重組、大政府重新崛起、東西方體制優劣與適應之競爭、中美霸權爭奪的延續等等,國外許多專家、媒體都已作過不少分析、甚至預測。

但坦白說,稱為「預測」是有一點「過譽」,那些都比較屬於「揣測」而已。因為現在全球仍處於疫情中,大家感覺到那種改變的力道與壓力,卻還難斷定會如何變,因為有太多股力量在拉扯、互相消長,甚至未來的改變,有相當大的部份是受強權的政策、政客(例如是美國優先還是全球主義者勝出)的抉擇而左右。

以供應鏈的重組而言,在中美貿易戰開打的2年多時,其實重組已經開始、而且已經重組過幾回合了,不過那是因應已發生、且可預見將延續超過10年的中美之爭,廠商要規避貿易戰產生的高關稅、風險與不確定性。

這次疫情之初,發生全球供應鏈斷鏈危機時,外界認為許多供應鏈會移出中國,以規避這種疫情產生的風險;但在新冠擴散到全球,甚至歐美疫情更嚴重時,顯然為了防疫而要「遠離中國」的理由已不成立,因為病毒不分東西方都受荼毒,中國的公衛體系也不算差,先進國家同受其害。

因此現在供應鏈要移轉的考量,變成不能太集中(主要指集中在中國),過去效率及成本考量掛帥,但現在可能必須犧牲效率與成本,儘量把供應鏈分散、甚至拉回本國才容易控管,這應該也是企業界希望政府協助輔導的部份。

不過,一旦碰到實際的執行面,問題就要來了:第一點是要移到那裡?當地的資源─包括人力素質、數量、基礎設施好壞、距離主要市場遠近,全部都要考慮。此外,在所有的產品生產,都已細分為無數的上下游關聯產品、供應鏈模式的情況下,群聚也會是重要決策考量─孤伶伶一家企業移到某地生產以分散風險,很可能是為自己製造更大的風險。

一般討論供應鏈問題時,最愛以蘋果為例子,就以蘋果手機的組裝為例,可能如川普所願遷回美國嗎?第一個困難就是美國要找到這麼多工程師、作業線上人員,就已是「不可能的任務」了,加上人力成本是中國的數倍,蘋果產品從供應鏈到組裝如硬是要回歸美國,犧牲的效率與成本,所換來的降低斷鏈風險,對蘋果而言是否值得,就必須考量及取捨。

此外,從數十年來全球各種產品生產地的遷移可看到,遷移因此,供應鏈是否遷移、如何遷移,有其基本的經濟規律與選擇標準,而且不斷的變動─例如近年不少企業持續從中國遷移到東南亞,這個趨勢仍在持續、未來也不會停止,因為每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是動態變化而非一成不變。台商在這個變動趨勢中,屬於「該留該移」只有廠商可能決定。

此外,更該注意到中國固然是「世界工廠」,同時也是「全球市場」,許多商品─從汽車、LCD螢幕、智慧手機、電腦、奢侈品、大宗物質等等,中國不是全球最大市場就是排名前3名的主要市場。

台商在中國的生產是以出口(特別是美國)為主,還是要「出口轉內銷」,如果要以特殊性高的中國市場為主,台商有多少把握與競爭力,這些也只有廠商自己可決定。

企業期待政府的協助與輔導,可以理解、但不必期待過深,一來政府專業領域其實不如廠商的了解,二來政府永遠會有「政治考量」,三來過去數十年,政府的任何「海外輔導」,對企業而言幾乎都是災難。企業只能靠自己,政府則是把自家投資環境搞好即可,不必自認有能力代企業評估與決定。

疫情過後,到底全球會迎來什麼樣子的世界:逆全球化會走多遠?反中與東西對立會多嚴重?供應鏈會成為「兩個世界」嗎?每個人心中都有問號,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