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重現》白恐經典《超級大國民》修復一波三折 數位修復過程大揭密

2020-04-14 08:20

? 人氣

哪部片要自己修、哪部要委外修復?邱繼諺說明,都要看個案狀況,送去國外修就要花一整年,年初3、4月寄過去,要年底才能拿到片,而自己修復則可以掌握進度,就可以提前規劃推廣活動,而國影會定期召開選片會議,考量像狀況不好的經典名片要搶救,或是依照每個年代的重要影片、類型、導演進行,也會考量國內與國際推廣、當期重要主題,像台語片這幾年觀眾都有一定程度的興趣,因此每年都會固定修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修復標準為何?《超級大國民》找回剪接師,一個個鏡頭微調

不過,所謂的老片數位修復,並不像修理機械,把受損處理起來就好,牽涉到歷史、文化因素,是否要「修舊如舊」也成為大哉問。對此,黃慧敏則指出,最困難就是「要依什麼當標準?」國外修復都是以Vintage Print做依據, 但台灣沒有這樣的體制,在這種情況下,《超級大國民》就是很好例子。

由萬仁執導的《超級大國民》,於1994年上映,透過主角許毅生的生命際遇,帶出白色恐怖與解嚴後的社會對比,修復後不僅在台北電影節等影展放映,也出現於不少以人權、白色恐怖為主題的民間活動。

然而,《超級大國民》的修復歷程,卻是一波三折。儘管有原底片,但因未經過調光,國影最初先委外修復第一版,萬仁看過後卻不甚滿意,自己又找當年的攝影師沈瑞源一起調第二版,但第二版整體色調很鮮豔,萬仁自己也覺不妥,因此又找了當時的剪接師廖慶松、調光師陳美緞,一個個鏡頭微調,才在第三版還原了舊日的哀傷之旅,也是如今放映的版本。

20200421-數位修復工作區。(國影中心提供)
《超級大國民》的修復歷程在第三版才還原舊日的哀傷之旅。圖為數位修復工作區。(國影中心提供)

參考的依據是問題外,黃慧敏也指出,「導演都很想藉由數位修復,來挑戰當年做不到的事情。」像有的導演,過去受限於設備無法達成的效果,如今就希望藉由數位技術修出來,「因為現在太多2K、4K的東西,再看過去的東西,就會想調整成更鮮豔、更銳利,但那就不是當年的模樣,這就是數位修復一直爭論的事情。」

黃慧敏談到,其實很多國家的電影資料館,甚至覺得刮痕、髒點不用修,因為這就是當年的樣子,要修得鮮豔還是復古,都取決於修復單位的想法,而現在觀眾接受的美學不一樣了,《超級大國民》如果修舊如舊,可能就會被罵,但若是30、40年代的老片,就可以如實呈現,國影策略的是,如果要去參加坎城、威尼斯等大型影展的片,就要盡量修得像新品,如《空山靈雨》,影像、刮痕的處理希望達到完美,但調光會參考過去的版本,希望盡量取中間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