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大蕭條到新冠─經濟危機造成的變局

2020-04-08 06:20

? 人氣

新冠肺炎帶來的衝擊,將改變國際的經濟與政治權力。(AP)

新冠肺炎帶來的衝擊,將改變國際的經濟與政治權力。(AP)

新冠肺炎仍在衝擊全球經濟、且預估各國經濟衰退幅度高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這次新冠很可能就如過去幾次重大經濟危機一樣,永遠改變「一些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蕭條讓新政出現,凱因斯登場救援

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堪稱百年來影響最重大的經濟事件。在政策上,它帶出了小羅斯福的新政,其意涵與理念在「劫富濟貧」、均富平等,除了社會安全與福利項目增加外,最高邊際稅率一路提高到90%;經濟理論上,則是凱因斯政府干預的總體經濟登場。二戰後美國主導與盟邦訂出的戰後全球經貿、金融架構─包括布列頓森林體系、成立IMF、世銀、GATT(WTO前身),也是記取大蕭條教訓的擘畫。

享受戰後20多年的「黃金時代」後,全球經濟碰上停滯性通膨與能源危機衝擊,為之後80年代的雷根、柴契爾夫人的「新自由主義」鋪好路,這是資本家成為上帝的年代,他們自由移動於世界各國、尋找給予其減稅甚至補貼的地方投資,結果是貧富差距擴大,經濟體賺到經濟成長率,但基層勞工實質薪資停滯甚至減少。

其間經過1987年的美股單日重挫22%的崩盤,確立央行(Fed)救股市的「職責」,加上90年代的新經濟、亞洲金融風暴、金融監理放寬、世紀初的網路泡沫等,金融市場隱然成為全球經濟的重心、核心,各國政府與央行都成為金融市場的幫手(或人質)─所有積弊與問題,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一次爆發。

金融海嘯把銀行國有化,央行QE撑市場惡化貧富差距

這次金融海嘯造成的改變與影響,雖不能與大蕭條相比,但已經是近數十年來最重大的改變了。財金政策思維上,所有曾經奉行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的國家,都從此立場上退卻,接受「大到不能倒」的現實─每個國家都以納稅人錢、投入大規模的資金去援救破產銀行,甚至直接「收歸國有」,如英國把北岩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國有化」;美國財政部對9家大銀行的「資本強化計劃」,拿了2500億美元硬塞給每家銀行數百億美元,依照執行此計劃的財長鮑爾森的說法:「我們把金融體系國有化了」。

金融政策上,從此央行的彈藥庫中,多了一項過去不存在、因應海嘯而出現叫「量化寬鬆」(QE)的「毀滅性武器」,對金融市場而言,過去已得到確立的「葛林斯潘賣權」(指老葛治下的Fed永遠會出手援救股市),現在幾乎是得到所有央行的背書、認可。不過,QE明顯更惡化貧富差距,這是2011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起因,也是之後歐美各國反菁英的民粹浪潮捲起的原因。

在國際關係上,海嘯捅出的簍子太大,震央所在的歐美無法自己收拾,必須納入其它有規模與實力的新興經濟體,2008年11月召開首次「G20峰會」(20國集團峰會),這個1999年就成立的「G20」經濟合作論壇,正式從過去的部長級升格為元首級,傳統上以「G7」為全球經濟治理合作與對話平台的架構也由G20取代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