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努力再獲肯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台灣防疫工作堪稱全球模範生

2020-04-05 17:30

? 人氣

2020年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戰,台灣表現獲得國際社會肯定(AP)

2020年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戰,台灣表現獲得國際社會肯定(AP)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從中國蔓延至全球170多個國家,但是與中國只有一水之隔、來往密切的台灣,截至4月5日確診感染僅363例,其中死亡5例,與其他國家相較,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首頁5日刊出專文報導,標題明白點出〈台灣的冠狀病毒防疫工作是全球模範生〉(Taiwan's coronavirus response is among the best globally)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章首先回顧今年1月25日,當時中國武漢才剛封城兩天,兩個亞太地區國家都出現4個確診病例,一個是澳洲,另一個就是台灣。澳洲人口2546萬略多於台灣,兩者都是島國,都與中國有密切的貿易、交通往來。10個星期過後,澳洲確診5635例,台灣的15.5倍;死亡34例,台灣的6.8倍。

台灣從SARS慘痛經驗學習

重點不是澳洲做錯了什麼,全世界有19個國家病例比它多;重點是台灣如何控制住疫情,這要從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爆發說起,當時台灣超過15萬人隔離檢疫。

雖然就傳染力而言,SARS與新冠肺炎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但17年前的「震撼教育」讓許多亞洲國家記憶猶新、懲前毖後,因此今年面對新冠疫情比其他國家更慎重其事、劍及履及,從國境管控到要求民眾戴口罩,各項措施迅速出爐。

CNN指出,台灣擁有全世界第一流的醫療體系與全民健保,當新冠病毒開始在武漢蔓延,台灣在SARS之後成立的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趕在農曆春節之前就採取因應行動。

2020年2月8日,穿著防護服的台灣檢疫人員準備登上「寶瓶星號」郵輪。(美聯社)
2020年2月8日,穿著防護服的台灣檢疫人員準備登上「寶瓶星號」郵輪。(美聯社)

學者:台灣迅速推出124項防疫行動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Medicine)副教授王智弘(Jason Wang)表示,台灣迅速擬定並執行至少124項防疫行動,保護公眾健康,而且絕不只是國境管控。在此同時,許多國家仍舉棋不定,不知是否該採取行動。

這些早期行動包括:對中國多個地區祭出入境禁令;禁止遊輪靠岸;對違反居家檢疫規定的民眾祭出重罰;全力提高口罩產量;擴大實施病毒檢驗;嚴懲散布疫情假訊息的民眾。

王智弘與兩位學者撰寫的論文〈台灣因應新冠肺炎:大數據分析、新科技和積極檢驗〉(Response to COVID-19 in Taiwan - Big Data Analytics, New Technology, and Proactive Testing)3月3日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AMA)

他指出:「有鑑於新冠肺炎持續在世界各地蔓延,瞭解台灣快速採取了哪些行動,以及這些行動的防疫成效,對於其他國家會有所幫助。」

「台灣政府汲取2003年的SARS經驗,建立了一套公衛應變機制,能夠在危機來臨時快速行動。對於新冠肺炎,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官員團隊很快就察覺危機,啟動緊急事務處理體系,對付即將爆發的疫情。」

2020040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今(5)日下午2時召開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戴口罩出席,並示範電鍋蒸口罩。(取自衛福部疾管署YouTube直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示範「電鍋乾蒸口罩」消毒法(取自衛福部疾管署YouTube直播)

台灣快速而透明的反應樹立了典範

CNN強調,台灣快速而透明的反應方式──例如公衛官員每天舉行記者會說明疫情──樹立了典範,顯示有效控制疫情並不是專制極權國家──例如中國──的專利,民主國家照樣能夠做到,而且還不一定需要推行中國等國的嚴峻封鎖措施。

如今台灣已在全球疫情風暴中站穩腳跟。就以口罩為例,在禁止出口數周之後,台灣政府於1日宣布將捐贈1000萬片口罩給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等疫情重災區國家,以及多個與台灣有邦交的國家。

WHO排斥台灣可悲與的荒謬

CNN也提到,儘管台灣在疫情初期就有優異表現,但歐美國家並未做為借鑑,反而在危機中越陷越深,原因之一可能在於:台灣並不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員國。尤其是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任之後,中國加強打壓力道,台灣連觀察員的資格都遭到剝奪。

許多觀察家都指出,從SARS到新冠肺炎,WHO對台灣的排斥都產生負面效果。WHO副總幹事艾沃德(Bruce Aylward)上周接受媒體訪問,甚至不敢回答台灣的會籍問題,在鏡頭前醜態百出,也再一次彰顯WHO被中國挾持的可悲與荒謬。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