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讓羅馬人得到一扇可以窺見未來的窗戶:《盧比孔河》選摘(2)

2020-04-05 05:10

? 人氣

元老院中的「執政官」制度,削弱王權,不允許一人單獨掌握權力。(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元老院中的「執政官」制度,削弱王權,不允許一人單獨掌握權力。(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由於它們所包含的資訊非常敏感,羅馬人把它們視作國家機密來保存。偷偷抄寫它們的人會被裝入麻布袋並扔入海中。只有在最危急的時候,例如有非常可怕的不祥之兆顯示共和國將遭逢災難時,才允許參考這些預言書。一旦各種其他手段用盡,一些受到特別授權的官員才會到朱庇特神廟(the temple of Jupiter),把受到最嚴格保護的預言書拿出來展讀。捲軸攤開後,他們的手指滑過褪色的希臘文,努力解讀出預言的寓意,並找到平息上天怒氣的最好方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復舊」觀念盛行 未來奠基在過去

方法總是找得到。羅馬人雖虔誠卻講究實際,對宿命論毫無耐性。他們有興趣知道未來只因他們相信,這樣更能改變未來。天降血水、大地裂開並噴出火焰、老鼠吞吃金幣:羅馬人認為這些怪事就像討債,警告他們虧欠了諸神。為了償債,也許需要引入一種外來的宗教儀式,祭拜某個未知神明。不過,更常見的做法是復舊:執政官趕忙找出一些被忽略的傳統,並予以恢復。回歸舊時的做事方式,共和國的安全就可以獲得保障。

這是每個羅馬人心底深信的信念。在它建立後的那個世紀裡,共和國反覆受到社會動亂、大眾對擴大公民權的要求和持續的憲法改革所折騰。但在這種波濤洶湧的變動中,羅馬人從未停止表現出他們對變遷的厭惡。有趣的是,在共和國的公民看來,破舊立新有著不祥。雖然講究實際,但羅馬人只接受包裝成諸神旨意或古代習俗的創新,不光是為了追求新奇而接受新奇。

羅馬人帶著程度相同的保守性格和彈性,保留那些被證明為有效的制度、修改那些無效的制度,又鄭重其事地保存那些已成為累贅之物。共和國同時是一個建築工地和垃圾場,羅馬的未來是建立在其過去的垃圾之上。

羅馬人未把這種情況視為自相矛盾,反而視之為天經地義。為了延續祖先的傳統,他們還在城市裡投入了哪些事?有些外國分析家傾向於把羅馬人對傳統的虔誠看成一種「迷信」,並把它詮釋為統治階級愚弄群眾的把戲。但這種解釋誤解了它的本質。羅馬共和國不同於其他國家。

希臘的城邦反覆被內戰和革命粉碎,反觀羅馬,卻對這類災難免疫。雖然羅馬共和國在出現後的第一個世紀歷經許多社會動盪,但它的公民從未血濺街頭。希臘人何其容易地把公民權的理想化約為詭辯術,反之,對一個羅馬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公民權的理想更神聖和珍貴。畢竟他倚賴它來定義自己。共和國(republic)的涵義正是公共事務(res publica)。只有看見反映在公民同胞眼中的自己,一個羅馬人才會真正明白自己是人。

*作者湯姆.霍蘭(Tom Holland),古代和中世紀大眾歷史作家。2007年贏得古典協會獎(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 prize),這個獎項頒給「對促進古希臘和古羅馬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最大貢獻者」。本文選自作者著作《盧比孔河:509-27 BC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讀書共和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