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鷹遇到中國龍:《1927民國之死》選摘(3)

2017-04-10 05:50

? 人氣

不同於大部分思想左傾的西方傳教士和觀察家,史迪威對馮玉祥持負面看法,而對閻錫山頗多好評。這兩個軍閥日後將在中國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且他們也成為由北洋系統舊軍閥轉換成國民黨新軍閥的碩果僅存的兩位。當一九四零年代初史迪威以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的身份來到中國的時候,還會跟這兩個人打交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史迪威之前,還有一位著名的美國人到中國採礦和修鐵路,那就是一八九九年到中國的、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在義和團的排外狂潮中,華北鐵路被拆得七零八落。義和團或農民擰開連接鐵軌的魚尾板,大段大段的道釘被拔走,將鐵路上的每一丁點兒金屬都搬到幾英里外的內地去了。被拆下來的鐵路散落在上千個村莊裡,鐵匠鋪未來幾年不用愁沒鐵可打了,四方鄉野一片歡騰。農民還拿走枕木當作建材和燃料。軍方需要鐵路來運送軍隊,維持治安;而胡佛服務的公司也需要鐵路運輸礦裡挖出的煤。軍方指派了一個軍官委員會,接管鐵路重建工作,作為礦業工程師的胡佛和一部分工程人員前去援助。在考慮如何收回所有鐵路材料時,鐵路管理方認為中國人會發現是鋼軌,而不是鐵軌,一點碎鋼屑都敲不下來,村民們一旦瞭解真情,可能會歡歡喜喜地出賣路軌,如果當局出個收購價,再加上既往不究的諾言和抗命嚴辦的威脅。胡佛觀察到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記得我們當時出價五個銀元換一節鐵軌。幾天以後,被毀路段兩側的田野裡出現了無數毛蟲般的隊伍,三、四十個村民抬著一節鐵軌,向我們緩緩走來。」

一九一五年前後,胡佛撰寫了回憶錄,他憶起當年離開中國時,心中飽含著對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刻骨銘心的崇敬和讚美」,他寫道:「百分之九十的勞苦大眾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幾乎每座村莊每年都會有人凍餓而死。但他們忍耐而寬容,對家庭無比忠誠,為孩子傾注全部愛心。他們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民族都工作得更努力,更長久。」

史迪威在中國去過的地方一定比胡佛更多。他酷愛旅行,他經常違反休假規定,虛報時間不等的出差任務,將從滿洲到兩廣的大半個中國全都走遍了。他在市井小民當中比在高級官員當中更輕鬆自如,他會説引車賣漿者生動活潑的語言。他常常好幾天在鄉間步行,有些地方的鄉民從來沒有見到過像他這樣的西方人。中國民眾一般對外國人挺友好,「他們都認為美國是中國最好的朋友,他們對本國政治毫無興趣,只希望不受幹擾地好好過日子」。

唯一親歷北伐戰場的美軍軍官

一九二七年一月四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議員波特(Stephen G. Porter)提出的「波特決議案」,要求柯立芝總統與中國政府談判,廢除此前與中國簽訂的諸多條約中的不平等部分,使今後兩個間的外交關係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在國會的壓力之下,一月二十七日,美國國務卿凱洛格(Kellogg)發表《對華政策宣言》,提出一旦「中國能協議任命能代表本國的人民或當局的代表」,美國政府願意「就治外法權及關稅等全盤問題」展開談判,並重新簽署新條約。美國是西方列強中惟一主動提出與中國修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