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馬英九經濟學」 是怎麼被毀了?

2014-12-03 06:25

? 人氣

這次選舉藍營潰敗,似乎代表「馬英九經濟學」的毀壞。(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這次選舉藍營潰敗,似乎代表「馬英九經濟學」的毀壞。(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馬英九執政近七年的經濟表現政績,在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地方大選中,完全遭到徹底否定,甚至於「馬英九經濟學」這一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質品牌」,竟成為許多地方級政治候選人的票房劇毒。這從大選進行過程,以及國民黨山倒海傾的大潰敗結果中,可以清楚解讀得到。而令人倍加意外的,是選後民調顯示,對於六都選舉結果感覺意外的人,竟然不到三分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持穩而步步向好的經濟格局

經濟績效表現,一向就是現代民主政治社會最為首要,取決一國執政團隊掌理國政良窳的關鍵指標,也是評量政府管理效能、效率及施政滿意度的最佳準據。

自2008年直到今天,理性地從總體經濟的宏觀角度看,「馬英九經濟學」所外顯出來的國政績效,其實應算是既往二十多年間,表現相對不俗的一個七年。

尤為重要的是,馬英九紓解了臺灣的局部性「鎖國經濟」枷鎖,具體鬆放了兩岸政經關係的長期緊張隔閡與明爭暗鬥,轉進和解互動的新型互動階段;也具體務實地,讓臺灣經濟社會能夠平順渡過世界金融海嘯危機的強烈衝擊,挺住歐債危機延燒五年的全球財金滯緩低盪挑戰。

就國內經濟績效指標看,臺灣2014年應該可以享有超過3%,取得相較全球平均成長率更高的經濟好表現;七年來,國民物價大體維繫在亞太區域偏低而且穩定的局面;失業率也一直都得以處在3字頭位置,祇是工商業部門的缺工率,卻一直都有8%到16%的高水準,表示社會就業機會並不虞匱乏;而對外出口貿易情勢,雖然表現並不頂高,但也還算保有一個持穩偏好的格局。

好績效的「馬英九品牌」被重判死刑

在國際社會的經濟績效表現,產業科技創意創新,還能維繫在全球市場的相對前沿地位,在國際經濟貿易、投資市場上,繼續保持一定活力水準與活躍程度的積極角色。特別是,民間經濟部門的全球市場地位,仍然保有一定程度的能見度,值得稱道;但祇是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明顯退後,卻讓國際社會都倍感意外。

但是,在這次九合一地方大選中,良好經濟績效表現之下的「馬英九品牌」,卻遭到到了幾近重判死刑的唾棄。深層的分析認為,這是兩個面向因素,所交織造成的:一方面是深藍、淺藍、經濟選民及中間選民,普遍無奈又怨詈於馬英九「既無領導力又無執行力」,把得票率58.5%絕對多數766萬人強力支持的一盤有氣有勢的治國理政好棋,下成了離離落落、崩析瓦解的糟糕漿糊窘局,掌政以來一直「視忠貞支持者如敝屣、卻捧敵人外人如珍寶」,將小敵吹抬成大敵,讓所有親朋好友怨懟離棄,終致全軍覆沒;另一方面則是,網路科技社會的疾速滲透效率,瓦解了傳統樁腳組織戰鬥網,突破了傳統溝通聯繫傳播的彈性機動應變能力,乃促成太陽花公民社會力新世代的「仇富反商、抗中鎖國」路線,可以瞬間一時激越騷亂、顛覆湮沒了自由開放市場經濟路線的價值,讓選民即時喊爽於「鞏固小確幸」、「懲罰馬英九、反撲國民黨」,而根本毫無「明天如何面對全世界」的任何遠見與想法。

「馬英九經濟學」讓民眾無感

臺灣經濟發展65年歷史,原本國民黨長期執政所秉持的治國願景,一直就是:「為人民創富」、「為國家增進對外競爭力」、「為社會謀安定健康」的三大攻勢政策措施(offensive strategies),作為施政主導。國民黨經濟學,基本上,是以「造餅」優先於「分餅」,「國家競爭力」優先於「國家吸引力」,「經濟福祉」優先於「社會福祉」,「創富」優先於「濟貧」為其經濟治國的臺灣價值創造準則。

而馬英九繼陳水扁再輪政之後的兩屆任期內,所企圖發展的「馬英九經濟學」,依其主要的願景範疇目標,可以定義為四個重點:第一是,兩岸和解及和平合作,使中國內需市場成為臺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首要練兵場與補給中心;第二是,致力打開臺灣對外國際市場與機會,鞏固主要經貿對手國家邦誼,以能確保臺灣經濟的基本目標市場;第三是,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健與發展,安渡世界金融海嘯危機衝擊,再造新一回合臺灣經濟的振興復甦,第四是,完成政府組織再造,以強化政府管理能力,帶動整體國家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

基本上,「馬英九經濟學」是一種讓臺灣固本強身並得以積極向外發展的國家經濟政策實踐戰略,不過,所積極側重的是「外向型」的「國家競爭力」的發展。

不過,卻在持續增強的社會暴力激越抗爭下,順應反對黨派及極少數極端激進民粹的壓力訴求,第二任期伊始的「馬英九經濟學」,立即又增添了一項「總綱領性質的」超級政策願景,即第五是,追求「公平正義至上」的最高國政目標以能厚實國民最大福祉。然則:這項超級政策願景,卻有極端的副作用產生:無限上綱的「公平正義」勢必嚴重殺死了「效率生產力」,也就是說,在第一任期所致力開創的對外國際市場及機會之努力,卻在第二任期的「全面謀殺自我吸引力與對外競爭力」中,被沖蝕抹殺殆盡。這種第二任期「馬英九經濟學」否定了,或窒息了,第一任期「馬英九經濟學」的矛盾現象,其實也正是「馬英九經濟學」會越來越讓全體國民、社會大眾倍加「無感」「無識」的根本原因。

兩面向「治國戰略錯誤」的後後遺症

過去七年,馬英九在兩個面向的「政治失算」、「經濟失策」,或根本就是「治國戰略錯誤」,嚴重減損了「馬英九經濟學」的所有外顯政績價值。

第一是,過去七年,「馬英九經濟學」不但沒有明確改善「臺灣投資環境條件」,甚至,反而在某些層次構面上,比較李登輝、陳水扁政權,又更進一步加深傷害了臺灣投資營運的「優秀、有利條件」,其結果是,長達二十年的「投資率持續減退」劣態持續延燒不止,無論是本國人或外人的民間直接投資,都同告低盪滯緩,特別是製造業部門投資的嚴重衰頹窘迫,對未來整個國家經濟成長潛勢的破毀力量,尤其重大,對未來國民就業機會的抑制負效應,亦變成極其不容輕忽的社會衝擊;而政府公共投資支出的規模萎縮,及其比率的負成長,對於未來國家經濟成長基礎的損傷,亦極深遠而且重大。

這一對內投資持續嚴重減退現象,不啻也高度積極映現,當前整個臺灣經濟社會已然真實陷入「中等所得陷阱危機」(middle-income-trap)的癥結與病灶。

「社會福利支出超過20%」肇致財政經濟逆變

第二個,嚴重減損「馬英九經濟學」政績價值的「失策」,是掌政以來,竟採行比陳水扁更「過度左傾的討好選民政策」,而且在政府支出預算編製上更加「嚴重超額擴充社會福利支出」,結果當然益發造成整個社會大惰性(inertia),劣化了「社會福利貪吃症」(welfare gluttonousness),也惡化了「施政滿意度大銳降」。

反溯在孫運璿內閣及其以前的老蔣、小蔣主政時代,中央政府預算中,經建、科技發展及基礎建設支出,一向高占42-45%的份額,社會福利支出(廣義,下同)僅占9-15%的份額,陳水扁主政八年,遽然改採高度向共產主義社會福利擴大化的「買選票」政策,到第二任期,則根本翻轉了既往政府支出比例結構,變成為經建科技公建僅占12.6%、社會福利卻高占42%的新公共支出策略,其結果,當然與全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經驗如出一轍,當「社會福利支出超過20%」立即肇致國家財政敗壞,並使經濟逆變成為軟弱無力。

「越買選票越買不到選票」

然則,2008年馬英九再輪政後,非但沒有把這一錯誤國政策略轉正過來,卻反而更變本加厲,更加左傾地,將此一不當的政府公共支出策略,接續加碼添薪,將國家支出預算比例份額結構,進一步向下推往「經建科技公建10.3%,社會福利46.6%」之更惡劣險境當中。

經濟學家高希均教授不久之前就慨然直言:「李登輝以來的幾任總統,包括當今的馬英九,根本都在推行共產主義治國!」的確,真可謂為旨哉斯言。

陳水扁以至馬英九的競相擴大社會福利支出,深化照顧「弱勢」與「貧窮」的根本不良用意,無非都是旨在「用政策收買選票」罷了。但是,這一政治意圖,在先進社會的發展經驗中,都顯示最終必然會是「越買選票越買不到選票」的。

也就是說,儘管執政七年的「馬英九經濟學」外顯政績,再怎麼之良善優佳,並且遠遠勝過了陳水扁政權時期;然則,就是會因為他「積極錯誤地」繼續隨從於陳水扁政策措施,而深度蹈陷在「福利貪吃症」的惡劣流沙渦漩之中。

看不到明天以後的危機 才真是臺灣人民的大不幸

這一「政治失算」、「經濟失策」的結果,已然肇致「馬英九良佳的外顯政績」,受到更強大的「大左派福利經濟需索」淹沒。

這次九合一地方大選結果如此,的確是,不應該會太令人感覺意外的。

祇是說,倘若這次「馬英九被判政治死刑、國民黨全面大潰敗」的一時結果,卻祇讓臺灣社會更加積極放大「分餅不均」的惡劣,而竟完全看不到,明天以後的「造餅機制已毀」,對臺灣經濟社會未來前景既斷的破滅危機,恐怕才真是全體臺灣人民的大不幸呢。

*作者現任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