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欠缺廣泛民意支持 「一國兩制」沒有立即實踐的基礎

2014-11-27 05:20

? 人氣

「一國兩制」在台灣欠缺民意支持度,不具實踐的可能性。(中國國家主席九月會見台灣統派團體/新華社)

「一國兩制」在台灣欠缺民意支持度,不具實踐的可能性。(中國國家主席九月會見台灣統派團體/新華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九月底會見台灣政界人士時,再度強調中共對臺政策基調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習不但以軟性的姿態表示,「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並且強調「一國兩制」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以達到能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的安排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這篇被《人民日報》譽為「習近平深情呼喚台灣回家」的溫情文章,我方政府似乎並不完全同意。府院明確回應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政府和人民都無法接受一國兩制政策,台灣的未來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

就臺灣民眾的政治態度而言,「維持現狀」一直為近年來臺灣看待兩岸關係走向的主流民意。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自2009年起選擇「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以後再做決定」及「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均超過六成。儘管近年來大陸不斷以各種經濟讓利的攻勢嘉惠臺灣民眾,但「偏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統一」、「儘快統一」)的比例,自2008年後即為持在一成上下的幅度,甚且在2009年不及一成,而降至9.8%。

是什麼因素造成這個現象?為何兩岸越頻繁交流的結果,竟是雙方更加疏離?一個可以思考的因素,可能是臺灣社會內部並不存在促成兩岸政治統一的經濟社會條件。

在經濟方面,兩岸經貿整合過程中,大部分的民眾無利可圖。臺灣內部主要受益者為具政商人脈、資本雄厚的龍頭企業社群,一般中小企業難有悠游藍海的關係網路,更不用說一般的受薪階級,並沒有獲得兩岸和平互動之「紅利」。例如,商週報導在ECFA早收清單表現亮眼的農漁產業中,2013年石斑魚出口大陸總量共1.4萬噸,有36億元的出口總值,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養殖石斑戶都能在開放後的大陸市場中獲益,沒有技術、小規模、無通路的傳統養殖漁戶,雖知道可以用優惠政策將魚貨賣到對岸而獲得好的價格,但是利益往往在中間環節就已被攔截或消耗殆盡,仍然沒有實質幫助。這種情況下,經濟整合被視為圖利財團,擴大了臺灣內部的貧富差距,激化社會矛盾與不滿情緒,根本不具更進一步統合之誘因。

在社會層面上,兩岸人員往來互動頻繁,三通直航讓兩岸形成「一日生活圈」,數百萬人更加快速且便利的流動於兩岸之間。可惜的是,差異的成長背景、環境、價值觀等,讓接觸非但不能增加理解促進融合,反而增加齟齬與不適應。例如,日前喧騰一時的陸客讓孩童,在台北101知名餐廳飯桌上當眾小解事件,當事人覺得「那又沒啥、很正常」的反應,似乎讓台灣民眾難以接受,甚至感到不可思議。另外,大陸對臺灣在國際場合上的打壓,早已成為臺灣一般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難以相信習近平所謂的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等話語。

總結上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在目前的臺灣社會,欠缺立即實踐的可能性。以現今的兩岸情勢來看,堅持「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可能是比較可行的方案,這也是我方政府的基本主張。絕大多數的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整合能促進自身經濟利益,並沒有感同身受。此外,而兩岸又分屬不同的政治制度,再加上看到一國兩制在香港執行的負面案例,加深了台灣民眾對於該制度的信心。在這些情況下,台灣民眾自然無法接受一國兩制的訴求。大陸期待的「讓利」、「交流」,並無法真正改變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態度,而一國兩制對於台灣民眾來說,恐怕僅是遙遠的空中樓閣。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