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亞洲雁行經濟中的「臺灣悲喜劇」

2014-10-15 05:32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7月訪韓國,與韓國總統朴槿惠(右)宣布年底前完成中韓FTA洽商,台灣經濟將因此受到重擊。(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7月訪韓國,與韓國總統朴槿惠(右)宣布年底前完成中韓FTA洽商,台灣經濟將因此受到重擊。(美聯社)

中國與南韓預定在11月,最遲在年底之前,完成談判並簽署「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中韓FTA的提前落實生效,對於兩岸服貿、貨貿協議能否生效實施,均猶懸掛未定之天,甚至必然遙遙無期的臺灣而言,不啻會是一記極其沉重的直下大棒喝,也可能會為此變成,1970年代亞洲雁行經濟崛興並高翔全球市場以來,讓80年代的「臺灣喜劇」(臺灣奇蹟經濟),遽然幻變成為未來「臺灣悲劇」的重要轉折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韓FTA 立即撞擊臺灣經濟社會

中韓FTA的實化與生效施行,立即會對臺灣經濟社會發生重大撞擊作用的,至少有兩大嚴厲負效應,會馬上纏繞於臺灣的身與心:一是主觀心理上,更進一步挫敗臺灣是社會的「自信心」與「願景能力」,乃至「敗韓心理」及「再也追趕不上南韓」的對南韓怯戰心理,將更趨濃烈,社會挫傷感也將更形惡劣;二是客觀實現上,因為中韓FTA的生效施行,將使臺灣立即失去一個過去30年賴以保本存續的首要「練兵場」,對於臺灣經濟「持續全球化」的動能蓄積,以及台商在中國大陸的休息蓄勢、等待再發之機遇,都將因此而頓然化無。

至於更長期的撞擊效應,最起碼必然會讓臺灣經濟社會更加從亞太區域經濟被邊緣化,甚至於從全球市場上更加被邊緣化。

永遠都在競爭登山攀嶺的台韓「兄弟之邦」

自從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臺韓之間就一直是世界經濟場域中,最相稱頭對比的「永遠都在競爭登山攀嶺的兄弟之邦」,臺韓兩個經濟社會,都同樣擁有「除了領頭雁日本之外,都必須要能領先於亞洲其他國家」的雄心壯志。

事實上,就在1945年,臺灣平均每人所得42美元,南韓45美元,兩個國家的基本態勢,可謂都是處在國際競爭大賽局之中的「相同起跑點上」。但是,在客觀現實上,由於受累於南北韓戰爭,自從韓戰後的196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臺灣經濟成長表現,一直都保持三倍績效領先於南韓的恆常態勢。

挫敗臺灣的「追比趕超」氣勢與努力

發展步調相對落後的南韓,自1960年代中,朴正熙總統掌政時期,即積極改弦易轍,轉為採行「追比趕超」策略,以其艱苦耐勞、堅定不易的氣勢與努力,從跟追臺灣,並肩平比臺灣,到趕上臺灣,並在2003年實現超越臺灣;尤其是在40年之後的今天,朴正熙女兒,留學過臺灣的朴槿惠總統,則更在超越臺灣之後,進一步已捨棄臺灣做為競爭標的,轉向改為針對日本採取同樣「追比趕超」的新氣勢與新努力,逕行直接追趕日本,並已然在若干產業經濟部門,如面板、運資通訊、鋼鐵、造船等領域,實質超越了日本。

事實上,這樣凌厲的攻擊性氣勢與堅忍努力,經過轉折投射,對於「臺灣自信心」所造成的挫敗打擊,當然更是無以倫比之大。

「臺灣喜劇」熱演時

回頭檢視過去65年,臺韓「兄弟之邦」登山攀嶺的競爭歷程中,兩國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其實都同樣採行的是,「用製造業外銷啟動經濟」、「用國際市場拉抬國內經濟」之併軌同行策略態勢(strategic gestures),本質上毫無差異。

祇是,臺灣早在1985年創建新竹科學園區(science industrial park initiatives),正式啟動高科技產業之領先在臺灣生根發展,使臺灣能夠急速跳脫出傳統「落後農業社會、老舊工廠經濟」低生產力、低經濟加值時代的框限,而直步躍升到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的現代化新經濟社會,創造了傑出於亞洲區域經濟社會的「臺灣奇蹟」,遠遠超過了相對更落後的南韓,直向亞洲領頭雁的日本經濟靠攏-從1980年到1990年代,可謂是「臺灣喜劇」最熱演的階段。

鎖國政策 鎖死了臺灣成長空間

然則,不幸的是;1998年李登輝繼位總統開始,嚴重扭轉兩岸政策路向,從合作開放轉向「戒急用忍」政策,更因為「臺灣之子」陳水扁繼任總統?更進一步極化為「全面鎖國經濟政策」,同時擯棄了1980年代以來的「用製造業外銷啟動經濟」「用國際市場拉抬國內經濟」的政策錄像與對外策略態勢,更加不幸的是,馬英九繼任總統之後,不但沒有扭轉乾坤,復正蔣經國的對外擴張政策,反而基於「環保優先於經濟」「保障弱勢遠勝於激勵強勢」「絕對勞動保護主義轉為亞洲最惡劣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國家」,更加惡劣化「扁李鎖國政策」的負向效應?其結果當然是等同於自我根本拆除了「臺灣喜劇」的演出舞台,以致臺灣經濟發展及轉直下,肇致今天「悶經濟」困局。

就在臺灣急遽退縮反動,自宮自毀經濟成長發展基石的同一時間,南韓自盧武鉉總統、李明傳總統,以至現在的朴槿惠總統,都大幅度採行「經濟自由、市場開放」政策,積極餐與區域經濟整合,擴大全世界FTA簽署(成為2005年以來的全球FTA模範生),在外貿投資方面,除了繼續擴張製造業外銷力度之外,同時等量齊觀地運用「服務業貿易」(services trade)作為新工具與新武器,倍蓰其國家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正向效益,這也正是肇致臺灣經濟球化乏力失能,以致過去十五年成為「全亞洲對外服務業貿易赤字最大國家」的根本原因。

自我喪志 小確幸夢幻的惡效應

而在南韓更積極擴大國際市場正效益以拉抬國內經濟成長與國民福祉增高之際,也正是臺灣「鎖國自保」不計國際市場變化新機遇;放棄全球競爭力,祇圖「用內需市場維繫國民經濟實力」的夢幻小確幸心態策略,這種不具可能性與可行性的國政作為方式,當然會更加惡化臺韓競爭落差擴大程度,也更加挫敗臺灣經濟社會的總體自信心。

當然面對今天中韓FTA即將完成簽署,因其內容範疇類項(scope)及規模深度(scale)都遠較兩岸ECFA協議既有取得的範疇規模,乃至兩岸服貿、貨貿協議初規的範疇規模,都要來得更深更廣更大,多數知識之士,當然深以為憂。

莫讓「臺灣悲劇」開演

但亦有些樂觀看法人士,竟以「逆向思考」,認為正因為中韓FTA遠遠好過於ECFA及服貿、貨貿協議;所以一旦完簽並付諸實施,可能對臺灣社會形成「倒逼作用」,促使民粹要求未完審的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內容條件,「應該不得輸給南韓」。

但問題是,這種「倒逼作用」應該施加、迫使究竟是誰來改變「鎖國自保」「逢中必反」意識型態?

迫使馬英九、江宜樺,根本不必要,但倘若是要迫使王金平?迫使蔡英文?迫使綠色選民?迫使所有仇中反中情結之人自我化解?在馬英九掌政期間,有任何可能嗎?

所以,在今天,我們幾乎可以剴切預測得到,當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核、貨貿協議的洽簽,直拖到2015年底(若干政治觀察基認為蔡英文基於競逐大位權謀考量屆時就會放手),則中韓FTA已然實施一年,臺灣可以全球化的「唯一練兵場」早就淪入南韓手中,臺灣的可寄望新機遇已然消失,則臺灣經濟前景還有什麼可以厚望的?

提醒臺灣社會民粹、反對黨派及執政的馬江政府,千萬要用心應變防制,莫讓「臺灣悲劇」在2015年因此正式開演。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