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MH17揭開混亂的大幕?

2014-07-23 05:08

? 人氣

100年前的七月,歐洲正在為一戰做準備,這一場「不情願」的世界大戰,與其說大國蓄意為之,不如說危機管控的失敗,當英國不得不放棄中立立場的時候,歐洲大國絕望地陷入了一場混戰之中。現在的烏克蘭是不是也有幾分相似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點,大國難以主導小國,但是大國彼此之間認為它們有這種能力。奧巴馬發表演說,其中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指責普京沒有管好烏克蘭東部的武裝分子,即便普京表示對這些武裝分子也不滿意,但美國和歐洲的應對之策就是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制裁有效或者合理的假設就是普京是烏克蘭東部反政府力量的幕後支持者,而且這些武裝分子在普京的掌控之下。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制裁非但無效,而且只能進一步惡化美俄和美歐關係,讓大國之間的對立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普京是不是烏東南部的反政府力量的大BOSS呢?至少不能完全肯定。MH17被擊落之後,普京第一時間出來講話,將矛頭指向了基輔政府,認為馬航的悲劇源於政府軍對烏克蘭東南部的不斷鎮壓。此前普京呼籲基輔政府能夠與反政府武裝好好談判,但是被拒絕了。從普京的表現可以看到烏克蘭局勢的一些端倪:普京並非烏克蘭東南部武裝分子的鐵桿支持者,也未必希望烏克蘭分裂,因為如果烏克蘭能夠保持完整(克里米亞除外),普京可以通過政治、經濟以及與烏克蘭上層的關係「羈縻」烏克蘭,但是現在撕破臉皮之後,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了,這對俄羅斯是不小的損失。正是基輔政府的強硬表現才刺激俄羅斯「反擊」,如果不能控制烏克蘭,那至少要保住現在反叛兩個州,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烏克蘭內戰的武器裝備水平大大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MH17的悲劇則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反政府力量並不完全在莫斯科的掌控之下。那普京控制了他們豈不是更危險?並非如此。普京是以國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反政府力量卻從自身利益考慮,如何在基輔和莫斯科之間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小國左右大國的事情時有發生,一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刺殺斐迪南大公並非塞爾維亞政府的主意,而是政府之外的激進分子,這些激進派對政府總理帕希奇的地位也構成了威脅,因此並不能說塞爾維亞政府是凶手。對於一個脆弱的國家,政府並不能控制以及分子的極端行為。這需要的市政府之間的合作,但奧匈帝國執意懲戒塞爾維亞政府,最後通牒之後,變成了一場軍事動員的競賽,歐洲的戰爭機器被發動起來。

(烏克蘭民眾在基輔街頭為遇難者祈福並示威,紙牌上寫著「普京是殺手」。)

烏克蘭內戰雙方都有自己的外部支持者,而且這兩派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在大國政治的間隙中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而當大國之間的信任基礎被破壞之後,被小國牽著鼻子走也就難以避免了。而現在美俄關係已經降至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而且是持續的冰凍期,雖然兩國元首經常通電話,但更多的是互相指責,這樣的溝通並無益於局勢的緩和。另外對立的情緒已經起來,彼此都要帶著眼睛看對方,既互相恐懼著,同時又怕失掉自己的"小朋友",美歐現在對基輔政府的支持越來越無條件了,而莫斯科也不可能放棄烏克蘭東部的反政府武裝。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局勢迅速惡化,就像100年前的七月一樣。薩拉熱窩的槍聲擊碎了了歐洲大國本來就脆弱的信任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