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民進黨的「董事會」

2014-07-21 10:03

? 人氣

民進黨的「董事會」每2年上演一次改選大戲碼。圖為昨天全代會的中執委與中評委選舉。(吳逸驊攝)

民進黨的「董事會」每2年上演一次改選大戲碼。圖為昨天全代會的中執委與中評委選舉。(吳逸驊攝)

很多民進黨人士私下總用「總公司」,戲稱位在北平東路的民進黨中央,其實,各路人馬匯集的民進黨確實是個「公司」,只是,其他公司是要賺鈔票,民進黨的目標,顯然是要賺選票;當然,選票也能是、也會是鈔票,這是另外的話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公司」就有「董事長」,現在是蔡英文任黨主席,就是民進黨這間「公司」的董事長,昨天選出的中常會、中評會,就宛如是董事會、監察人等。

對比國民黨,比較沒有威權包袱的民進黨應該是較民主,「董事長」、「董事會」、「監察人」(黨主席、中常會、中執會)不僅定期改選,各掛及各路人馬都有機會進入,「董事會」中的對話討論,也都直白生猛。20多年下來了,競爭這些職務的遊戲規則也穩定、明確,因此,從美麗島世代、律師世代、學運世代、到所謂幕僚世代,舉凡資助錢財養黨代表,飯店住宿吃喝固樁,人情利害計算拉給票....,競爭文化堪稱代代相傳,每2年,相同戲碼就會重演一次,只是演員會換。

只是,這種固定上演的競爭戲碼,對民進黨這「公司」,是真有助「賺選票」?還是只是穩定的鞏固黨內各派系的既得利益?尤其還連帶定時奉送輿論諷刺炒作話題,諸如什麼派今晚住哪間高檔飯店?什麼掛有在哪吃喝固樁?甚還有聲色午夜場。

如同一般公司,「董事會」要決定重大經營策略,一個想要重返執政「政黨」的「董事會」,該是敲定如何贏取更多選票的「政略」。理想狀況下,想進「董事會」或當「監察人」的競爭,不該是證明自己的經歷、能力,有助「公司」提「政略」?或讓「公司」運作上軌道,不要太走針?

真實的政治是媚俗的,太講高尚理想的政治,也只會是難以成事的擺姿勢;不過,黨內人士也心知肚明,每2年就重演一次的黨職選舉戲碼,要進民進黨這間「公司」的「董事會」,或怎麼當這「公司」的「監察人」,決定因素都是個人、派系間的恩怨情緒、利害算計,甚至抽籤的機運,而非適不適任這些位置的智識、能力。

也因此,多年下來,黨內的權力競逐互動、甚至鬥爭,其實所謂理念跟權力常不是正相關,而是立場矛盾的虛假。例如,積極支持「正常國家」天王的中評委、黨代表,卻能支持「凍獨案」,抑或明明就是頗有經營兩岸議題企圖的門派,卻對其他掛的中國政策想法,宛如基本教義派。

據聞,所謂「總公司」內,已有人在思考中執委應改成黨員直選的方案,希望讓這間列寧政黨體制的「公司」,權力機構產生不再是「民主集中制」,事實上,既然黨主席職位都能在上世紀末,因應時勢改成黨員直選?這個鞏固派系,惡化內鬥,無助外戰,社會嘲諷的黨職競爭機制,為何不能改?

要改,該先重新思考這些「公司」和社會的關係,還有到底誰才是「股東」。據此思考,如何健全財務,廢除黨費制度,徹底終結所謂「人頭黨員」?如何培養黨員參與公共事務使命,並以此基礎,打造專注議題討論,而非行使黨內重要職位投票的全國黨代表制度?如何讓中執會更能反映不同地域、社會多元民意,也讓民進黨更內造化?如何讓全國性政略討論成為中常委競爭的關鍵?如何讓中評會成為真正資望、嚴正的紀律機構,而非受人情左右,成為惡鬥或惑稀泥的場域?

這些問題,昨天宣示要「改革出陣」的民進黨,是該認真「想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顏振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