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不要戰車,要舞蹈—兼談德國足球風格的嬗變

2014-06-22 10:29

? 人氣

到了2010年世界盃,新一代的德國人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時代。拉姆、小豬、默特薩克已經漸漸成熟,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德意志球員從中崛起——穆勒、厄齊爾、克羅斯,隨後還有格策、德拉克斯勒、羅伊斯、許爾勒、胡梅爾斯等球員。他們不是傳統的「戰士格」,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視野更寬、創意更強的新一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選擇足球來自快樂。這就是托馬斯‧穆勒的態度。他平日卻大大咧咧,捉弄著隊友,對著採訪鏡頭傻笑。他顛覆了德國人的刻板形象,陽光、帥氣,更像個美國人。由於他在國內粉絲眾多,也獲得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稱號——「二娃」。他球技乍看沒有過人之處,但他無疑是最聰明的球星之一,他的入球來自他超乎常人的「球商」。南非世界盃,不足20歲的他一登場便在眾多國際一流前鋒手中奪下最佳射手稱號,須知他還不是前鋒!

另一位關鍵球員厄齊爾,也是另類的德國球員。穆里尼奧稱他是「每次觸球都能讓皮球微笑的人」,其創造機會的能力堪稱頂級。德國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才告別簡單的邊路進攻和沖吊,開始了流暢而華麗的地面進攻。不過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位核心長期被體能不足所困擾。但是,那又怎樣?關鍵時刻的一劍封喉,勝過全場不停的跑動。

還有一點明顯的變化是,德國隊中有移民背景的球員增加了。有土耳其血統的厄齊爾和京多安(因傷未入選),有波蘭血統的波多爾斯基,有加納血統的博阿滕,有西班牙血統的戈麥斯(因傷未入選)……這個現象的背後,是大批移民進入德國社會,逐步改變德國人的觀念,形成了文化的融合。這一批球員的加入,讓德國隊員學會了「舞蹈」。

德國足球進入了後現代。這個背景,是德國社會也進入了後現代——氛圍更加幽默、輕鬆、理解、包容、自信。

【四】

在冷戰時代,足球確實與政治密切相關。「足球是和平時代的戰爭」,「足球無關生死,但高於生死」之類看似正確實則荒謬的箴言,煽動著狂熱的球迷。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一支足球隊的水平,關乎一個國家的形象。足球強,則國家強。由於足球場通常可容納數萬人,遠遠多於其他比賽,因此,足球最容易煽動某種狂熱情感,尤其容易與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結合起來。

政治因素的滲透無孔不入,比如薩爾瓦多與洪都拉斯的「足球戰爭」、阿根廷軍政府試圖「購買」冠軍、前蘇聯隊所遭遇的不公判罰等等。當時,從某種程度上說,足球絕不是傳播友誼的精靈,而是在散佈仇恨與爭端。

冷戰時期的德國人,將足球看作一場不能輸的戰爭,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一個國家的強盛或衰敗,與足球水平從來就沒有直接關係!美國人就從來不會為足球失敗而睡不著覺。朝鮮即使贏了球,也不能改變世人對它的觀感。而它在南非世界盃上想贏卻慘敗的結局,更是讓人嗟嘆。為足球而打架的人,更是顯得狹窄、可笑、一根筋。中國足球也一樣,米盧倡導的「快樂足球」不僅適用於國足,也適合於在看台上謾罵的中國球迷們。

總之,冷戰之後,大國崛起,歐盟一體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德國在這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更需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外部世界。越來越自信的德國人,也慢慢告別了這種「視足球如生命」的狹隘觀念。

「後現代性」是一本啟示錄,有快樂,才有創意的湧現。足球從來就是一項拼創意、拼技術的遊戲,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戰爭。

【編按】

6月22日凌晨,巴西世界盃小組賽G組次輪比賽開打,德國隊2:2與迦納隊握手言和。下半場替補上場的克洛澤打入扳平比分一球,追平了羅納爾多15球的世界盃總進球數紀錄。

賽後,迦納主教練阿皮亞對平局表示遺憾,認為「我們的球隊表現很好,機會更多」。目前,該組中德國隊以4分暫居小組第一,美國、迦納、葡萄牙分列二到四位,出線形勢尚不明朗。

*作者為電視評論員(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http://goo.gl/LFkgSe ,責任編輯:代金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