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評析:美國調控的台灣鳥籠民主

2014-04-28 11:16

? 人氣

美國主導台灣核能,核四充滿外交角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美國對台灣的掌控,不只針對攸關改變台海現狀的公投法,還包括攸關台灣能源與軍事佈局的核電計劃。從1970年啟動核一,到1980年核准興建核四,背後都是美國政府主導,其中核一核二都是美國奇異公司得標,核三則由美國西屋公司得標。

核一廠1971年開始施工,1978年開始商轉;核二廠1974年開始施工,1981年開始商轉;核三廠1978年開始施工,1984年開始商轉。唯獨核四廠早在1980年就核准台電興建計劃,但一路走走停停,直到今天還沒完工。

核四一路走來始終跌宕,主因有二:首先是1979年1月美國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台灣頓失國際依靠,不得不把對外重大採購當成外交籌碼,除了武器採購之外,台灣也把核能+航空+高鐵等巨額採購,納為外交談判籌碼。

其次是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啟動民主化,使民進黨登上角逐執政的歷史舞台,改變了台灣長期的擁核政策,核四首當其衝,成為政黨競爭的祭品。

1980年核准核四興建計劃之後,隨即在1982年8月17日,美國公佈震撼台灣的「八一七公報」,首度表示「美國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消息傳來,蔣經國總統大為憤怒,立刻在1983年指示台電暫緩動工,還進一步在1986年停止動支核四預算17億元。

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為了制衡美國將逐步減少對台軍售,李決定將重大採購轉向法國,其中包括台北捷運木柵線採取法國馬特拉系統、海軍採購拉法葉戰艦、空軍採購幻象2000等等。美國眼見台灣轉向法國,不得不在1992年9月,由參選連任的布希總統宣佈將出售台灣150架F-16戰機,總金額高達60億美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對台灣的最大單筆軍購案。

就在美國與台灣談判空前巨額的軍機採購期間,1992年2月,李登輝通過恢復核四計劃,並於1996年5月確定核反應器及核燃料工程,再度由美國奇異公司得標。

2000年政黨輪替後,美國擔心核四可能生變,不斷透過在台協會與朝野政治要角溝通。根據2011年9月曝光的維基解密,其中包括2005年3月1日題為「Taiwan: Prospects for GE Nuclear Power Plant」(奇異核電廠在台情勢研判)編號05TAIPEI846電文,指出扁總統在2004年連任之後,已經不須再操弄反核語言,加上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生效,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也以減碳為由支持核四,行政院多位高官也開始公開支持核四完工,包括新任行政院長謝長廷、經濟部長何美玥等人,謝還私下向AIT官員表示,他會設法和具有影響力的反核人士,以及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溝通,說明民進黨的非核政策並未改變。

電文還表示,為了應付輿論,經濟部已在2005年6月,以尋求共識為由,舉辦全國能源會議,部分高層早已內定擁核結論,包括核四續建至完工、撤銷2001年提案的核一二三提前除役政策。AIT因此判斷,核四完工所需的預算和政治支持,應該不成問題。

電文甚至指出,當時才剛離職的新潮流資深幹部、前民進黨副秘書長鍾佳濱還向AIT表示,民進黨早在2004年12月已有明確決定,要和反核人士分道揚鑣,並表示部分民進黨高層認為,和國會多數的在野黨合作,比迎合反核民意還要重要。

維基解密所透露的民進黨核四轉向秘辛,正凸顯出從1980年提案至今仍然難解的核四,始終是朝野兩大黨的歷史共業。台灣長期受制於美國壓力,這次總算因為林義雄絕食事件,逼出核四公投的朝野共識,但台灣最後能否頂住美國壓力,落實不商轉核四、乃至停建核四,未來仍有待歷史證明。

*作者為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大學教授(原文刊載於美麗島電子報http://goo.gl/NWOaDi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