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從經濟學角度回應馬總統的談話

2014-03-24 00:15

? 人氣

馬英九總統23日以記者會回應學生訴求,不過,沒說服學生也沒說服教授。(吳逸驊攝)

馬英九總統23日以記者會回應學生訴求,不過,沒說服學生也沒說服教授。(吳逸驊攝)

馬總統23日記者會說明瞭許多理由要大家支持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但是這些理由不是政府的宣導再重述外,亦須要經濟學的檢驗,底下針對馬總統的談話用經濟學的角度來回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馬總統說為何和中國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的主要理由是台灣的對手國南韓已簽署多項自由貿易協議,故台灣要盡快和對岸簽署,這是似是而非的說法。首先我們要問的是南韓的FTA簽署過程中,是先美日加拿大等先進國家,再來和中國簽署,這是重要的貿易自由化策略。和先進國家如歐美日等國簽署FTA後,再和中國簽署,對南韓的經濟發展才有利。反過來說,若台灣和對岸先簽署兩岸的貿易自由化協議,不只整個國家的經濟更依賴中國市場,加上加入TPP的各種條件是高規格,這反而無法讓台灣未來加入TPP 會面臨更嚴重的挑戰。具體舉例而言,台灣對農藥殘留有650幾項的管制,對岸只有160幾項,未來兩岸貨貿的簽署降低了農產品品質的規範,此將造成台灣難以再輸出至日本等國家。故我們想請問政府,為何不先加入TPP再來討論兩岸的貿易自由化? 而非先兩岸貿易自由化再來加入TPP? 兩者間不同的貿易自由化策略將對台灣的經濟造成不同影響。

二、馬總統不斷強調簽署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經濟有很大的貢獻,馬總統的說法完全和他的團隊在立法院或者是對外公開的場合中,所提出兩岸服貿協議的經濟評估報告相互衝突。在經濟部去年七月中旬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的GDP只會增加0.025至0.034%(即9700萬至1.34億美元),如此微小數據而來說明此服貿協議對台灣的經濟貢獻良多? 我們甚至懷疑是弊多於利,因為政府的評估報告往往是高估。更重要的是馬政府的團隊從不告訴我們,簽署之後的所得差距會變大,亦即未明確告知社會大眾服貿協議的得利與損失的具體說明,那如何同意所謂的利大於弊呢?

兩岸簽署服貿後對台灣的影響,香港剛好是可以讓全台灣做參考,這也是馬總統說明中所強調。2003年6月29日香港和中國簽署CEPA(稱為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2005年1月生效)開放713產品貨貿零關稅及11個服貿產業,第三階段(2006年1月)開放23項服務產業。 中港零關稅及開放中國遊客到香港自由行,房價快速反彈,大量熱錢湧入香港,房價在六年左右飆漲近六成。住屋物價指數(指租金)每年以7%成長(即2010年指數是100,107和114為2011及12年指數)。香港15到24歲的年青人薪水,2001年是3萬台幣,10年後仍是3萬,但其中40%是大學生。但是各種物價已大幅度上漲。CEPA生效後,進出口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通訊服務業及製造業的實質工資從2004年至2010年是一路下滑。香港人口有六百多萬人,從中國至香港定居未足七年之人數有171,322人,佔其總人口的2.5%。香港是全球已開發國家中GINI係數(衡量所得差距的指標, 目前是0.54)最高,大量的中產階級消失不見。請問這樣的香港是我們要的嗎?

三、馬總統第五點聲明中說明外界對服貿的誤解,其中特別說明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台,這顯然是在文字認知的差異,在服貿協議中的開放模式四的自然人呈現中,若投資330萬美元中資企業為例,其中專業人士7人、經理人1人、主管及技術人員7人,如果配偶子女同行,該企業最多可申請15*3=45人來台,故不是藍領勞工來台,但卻是白領勞工來台。

四、馬總統在聲明中不斷強調簽署兩岸服貿協議的好處,我們認為只說明瞭一半,因為貿易自由化有得必有失,底下就是我們認為兩岸服貿協議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之疑慮。

1.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具有貨品開放影響效果

開放服務貿易與貨品貿易,最大差別在於對市場的影響完全不同。貨品市場開放後,進口商品會取代國產品,進而影響國內生產、產值及就業。但服務市場開放後,外資在國內若新設企業,會有新增產值與新的就業,若投資國內現有企業,就業機會仍留在國內。故貨品市場開放之影響是「取代」效果,而服務市場開放影響是「替代」效果,即提供多樣性的服務。

以上的說明適合台灣與其他的貿易國家,但不適用在台灣與中國。因為兩岸語言和文化等因素,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的經濟影響會同時產生「取代」 及「替代」效果。這中間牽涉到兩個重要的名詞,「替代」和「取代」效果。商品開放是屬於「取代」和「替代」效果皆有,如某一國外的農產品進口,若是國內有生產,那就會同時產生「取代」和「替代」效果,但是若沒有生產的產品進口,如奇異果,那就只有「替代」效果。各國的服務貿易協議則是「替代」效果,亦即為增加服務業的多樣性。但是和對岸簽就會產生所謂的「取代」效果,舉例而言,馬英九對外舉一個麥當勞的例子,而這個例子更突顯我們為何反對此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外資引進麥當勞是增加投資,會讓台灣的餐飲業增加多樣性,消費者不是每一餐皆至麥當勞消費。但是考慮到兩岸語言及文化等因素,中資投資服務業「取代」我們的服務產業,餐飲即是被「取代」的例子,如引廣東菜和的餐飲就是一例。因為服務業是一種面對面的產業,有相同或類似的語言及文化的國家簽署服貿,將會是取代而非增資。若有取代效果就會造成就業市場的失業。

2.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不對等

此協議充滿了許多不對等的內容,首先就開放的四種模式中,台灣允許中國跨境提供服務的有47項,反之對方只有17項,此將造成台灣可提供跨境服務的產業(如電子商務)至中國,來同時提供對中國和台灣相關服務產業,但所創造出的就業效果及產值皆是在中國。

在商業據點呈現方面,台灣有56項產業是以沒有限制的方式開放,即讓中資可以來台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反之對方只開放39項產業可以獨資。

不對等的案例還包括中國針對糧食等產品是採65%控股方式,台灣則屬沒有限制的開放。不對等的另一案例是中國在許多產業的開放有限制地區,如金融業和海洋運輸服務業只在福建、醫療照護只在福建和廣東。台灣則是全國開放。上述的不對等就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衝擊。

3.服貿與貨貿何者為先

「先服貿再貨貿」與「先貨貿再服貿」對台灣的經濟影響不同。以中國和其他國家所簽定的貿易自由化案例而言,有11個國家是貨貿與服貿一起簽定,有5個國家是「先貨貿再服貿」,為何只有台灣是「先服貿再貨貿」? 「先服貿再貨貿」會讓中資透過服貿先控制國內市場之流通(或市場power),接著再透過貨貿將商品(或原料)進口至國內,影響衝擊較大。

最後要特別說明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貿易自由化,其必有得有失,現在主要問題在於政府只說明瞭「得」的部分,如說明GDP會成長或那產業會獲利,但從不告訴人民那些產業會損失?尤其是在所得差距和就業市場方面。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得失影響更會比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FTA的影響,因為其中已牽涉到兩岸文化、語言及政治等因素所造成的複雜影響,解決之道就是將資訊透明而因應策略清楚,否則將難以說明人民支持。

*作者為台灣守護民主平臺理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