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臺灣健保醫療科技評估制度的執行省思及建議

2017-02-25 06:30

? 人氣

國家健保財源的窘況讓新藥無法獲得給付,即便某新藥具有顯著的療效,在國家財源不足的狀況下,共擬會的共識決策無法滿足利害關係人期待。

新藥決策審查方式從一階段健保署藥事小組會議的型式進化到共同擬訂會議。然二代健保實施以後,參與共擬會議之代表對於我國新藥是否給付皆圍繞在財務的層面上。因健保預算建構在每年談定的總額之中,故對屬於高昂貴的新藥物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各代表意見與分歧。若新申請藥物若價格太高,明顯衝擊健保的財務,即便該新藥有顯著的療效證據,也不易納入健保給付。臺灣新藥能否納入給付的議題也在總額預算的綁架下被模糊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家法令永遠比不上時代的進步,執政當局應妥善思考並改變臺灣法令永遠慢半拍的狀況:

有關治療癌症或免疫療法用藥納入健保給付,至目前為止,尚無法在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之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獲得共識,對與此議題相關的藥品,其相關給付原則或預算來源皆無共識,其緩慢的作法,無形之中耗損了廠商與病人的權益。新藥不斷開發,臺灣的新藥無法獲得給付之主因在健保財務預算,不能解決的癥結點,要怎麼解決?此議題困擾多年,至今仍無法全然解套。

吃藥配牛奶,真能保護胃?(圖/Pixabay)
到目前為止,癌症與免疫藥物都無法在健保給付中取得共識。(圖/Pixabay)

四、公民參與的聲浪,對於被犧牲的利害關係人,如醫療倫理議題或病友團體的聲音應被考量:

近幾年臺灣社會對於公共政策議題的運作有很大的轉變,執政者對於各項公共政策皆強調以新型態的方式進行,如「開放政府、參與式預算、轉型正義」等新型態的行政管理模式。醫療科技評估確實也隨著國際的潮流,不斷改變作法,對評估報告新增醫療倫理之議題,目的是希望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的聲音可以被納入相關證據當中。醫療科技評估報告被要求詳盡說明健康科技可能造成的倫理議題也是重要的考量。

依照蔡甫昌及顧長芸之健康科技評估的倫理考量一文,台灣的醫療科技評估報告,依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藥品類公開資訊顯示,自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為止,在扣除相同藥品的補充報告後,藥品類醫療科技評估報告總數為40份,不包含倫理選項的部份占報告總數的10%,包含倫理選項的有90%;再就包含倫理選項的部分進行分類,有詳細說明倫理內容部分占報告總數的20%,未詳細說明的比例為70%。由此可見,臺灣醫療科技評估單位應發展屬於本土醫療倫理的方法學,此要求也是因應當代公民參與聲浪的作法。

臺灣在民進黨全民執政後對各項攸關全民的公共議題,皆強調公民參與機制,與健康照護相關的議題除了核災食品是否引進外,長照2.0的改革更是與健康照護息息相關,而這些當前的公共問題最大的癥結點又是政府預算不足。我們期許各項公共政策有審議式民主核心的精神,與公眾相關的議題,政府應知情的開放或載明,若能建構在公開、透明、深入討論與溝通的基礎架構下,才能讓彼此多方不同意見如實呈現,這才是當前直接民主的模式。

筆者以為,擬訂會議被賦予多元參與的期望,其相關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與訴求,是應當被重視的。同樣,也期許作為公平公正客觀的審查單位,其參與醫療科技評估的執行者,有其義務協助臺灣相關產業往更好的地方去。能有一公平公正且透明的審查評估機制,是目前當政府單位的終極目標。

*作者為醫藥行政人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