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我們何時才能生活在未來

2014-03-02 07:20

? 人氣

我們身邊的社會也會發生很多變化,除了前面提到的可以自己列印的聰明鞋子,我們的衣物、首飾,各種家用的物品,包括傳統的物件(牙刷、水壺、紙質圖書等等)可能都有可能嵌入微小的晶片和網路連接。他們不但能夠隨時報告自己的狀態,還會相互影響。我說影響是因為他們不會像遙控器對電視的那種粗暴的命令方式,而是感覺到彼此的狀態,學習相互之間的關係,針對不同的情景作出合適的判斷。你其實無需干涉他們,也不必每次掏出手機,打開App,按很多按鈕,才能讓一盞智慧燈亮起(這種老掉牙的想像至今還到處氾濫,有的還不斷出現在各種眾籌網站上忽悠公眾)。我們可以想像的負面狀況是,無處不在的智慧設備可能也讓我們增加新煩惱:有的設備可以説明記錄我們24小時的行為,包括我們周邊的聲音和影響,甚至是氣味和環境。問題是,這些資料一旦機會被不懷好意的人所嗅探到,他們無論篡改這些資訊還是兜售給其他人,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描述比較枯燥,類似劉慈欣這樣的科幻小說家可以讓這些故事情景更加豐滿圓潤,所以科幻作家們也是未來幻想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想像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就近的創客空間(Maker Space)感受一下,甚至參與到這些未來情景的創建中。本身就是在未來學家、未來幻想家們的啟發下誕生的創客空間就在全世界開始風起雲湧,甚至成為一個城市是否有創新的標誌,近兩年也在中國和非洲等地區湧現出來。創客文化讓人們重新返回類似60年代美國回歸鄉土的反主流運動的自在,當可能性在人們頭腦中開始發芽,創新思維就開始根治到文化中了。

所以我們需要面向未來的思考,也需要更多類似Kurzweil這樣的先鋒。否則我們可能只能隨波逐流,整個社會也無法找到自己該去探尋的方向。這些思考不只是在科技上面,更多會考慮個體和社群,以及正在發生或尚未解決的問題。人類走出非洲、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民主體系、全球對話機制、互聯網,等等,一些是生存的需要,但是更多是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想所引發,而且最終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值得欣慰的是,未來幻想家們沒有樂觀到只看到這些科技帶來的積極面。類似歷史學家弗格森常常警告的:科技往往有兩面性,而且對未來科技往往是中性的。從先進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錯誤的決策引發的糧食危機或者環境污染,人類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科技濫用帶來的巨大創傷,甚至是接近滅絕邊緣。所以未來幻想家們比從前更加謹慎,甚至也要保持一定的政治正確。實際上Kurzweil也在公共場合廣受批評,很多人認為他過度地渲染了科技帶來的烏托邦式的美景,卻忽略了技術往往被濫用來侵犯個體的權利,或者被大的集團操縱來獲得極度的壟斷地位。在這一點上,如果Google沒有「不作惡」的信條作為韁繩,未必時時刻刻能夠保持自己不被利誘而離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