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我們何時才能生活在未來

2014-03-02 07:20

? 人氣

生活在未來最需要的是想像(取自騰訊大家網)

生活在未來最需要的是想像(取自騰訊大家網)

對我來說,有一則一年前的非常不起眼的消息,一直歷歷在目,今天需要再次提起:2012年底,Google公司正式聘用著名的未來學者Ray Kurzweil(雷.克茲威爾)加入該公司,領導工程部門研發麵向未來的產品和技術。研發在這裡是一個泛指,因為一年過去,Kurzeweil並沒有自身開發出什麼,卻幫助Google收購了超過十幾家全球重要的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研究機構,包括美國國防部高級專案研究所(DARPA)所支持的一家軍事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能(Boston Dynamics)以及英國的DeepMind公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何Google和Kurzeweil能夠一拍即合?這不是一次偶然的碰撞,而是與Google本身的創新願望相配合。Kurzweil早在1999年就預測在10年內會出現自動駕駛的汽車。果真Google實現了這個預測。他還很早預測到手機能夠聽懂人們的指令進行操作,Apple也在iPhone+Siri中實現了這個預測。單是這兩種今天已經實現的技術就會創造很多生活奇跡。例如一位盲人可以透過手機告訴汽車把自己載到最近的音樂廳,汽車還會在到達後自己停到最合適的停車位等候主人聽完交響樂表演回家。這已經不是科學幻想小說,2013年,美國加州立法允許無人駕駛的汽車上路了。和Tesla電動汽車一樣,這樣的發明也許很快在中國出現。

這些當然都和Kurzweil的未來想像有關聯,他作為一個廣泛認可的未來學家和發明家,不但將「技術奇點」(Technology Singularity)的概念深入推廣到公眾,而且創建了奇點大學來培訓全球企業家共同思考和應對未來的挑戰。有人估計Google的一系列收購,足足可以打造一支機器人軍隊,但是更多人預測這些技術和研發能力將幫助Google設計一個足以涵蓋人類智慧的超級大腦,當然未來的創新組合還遠遠不止這些。

Kurzweil以強調技術進步「加速改變」(Accelerating change)而聞名,他相信從20世紀開始,科技正在增速發展,差不多每10年就增速一倍。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今天的一部個人智慧手機都超過1970年代的一台巨型電腦。防務專家辛格(P.W.Singer)曾用另外一個例子形容這種變化:今天一個小小的音樂賀卡,都超過美國空軍在1960年代所有計算能力。今天流行的社交網路,包括Facebook和推特,以及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服務等,都在短短幾年就覆蓋了數億計的用戶。有些服務,例如中國的新浪微博,剛剛興起就轉入了衰退期,被其他更快速自由的網路服務所替代。如果你還還記得2010年左右阿拉伯地區的革命,應當能感受到網路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發生地的個體現場直播並加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直到最終改變了當地的政治格局。一位在深圳的商人告訴我,他當時在那個地區向當地銷售大量可以拍照的山寨手機。在此之前他不會相信自己參與到一個區域的政治發展,間接地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是創新者,如果你首先是一個想像者。創新通常會走兩個途徑:進化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進化式創新看上去很懶惰,也沒有令人非常振奮的突破性效果,但是可能伴隨這我們日常的生活,時時發揮效力。例如在慕尼克技術大學圖書館,人們可以從4樓直接坐滑梯溜下到1樓,這樣的小創新,不但增加了樂趣,還真的可以幫助人們感受到效率,還節約了採用電梯的能源耗費。突破性創新會非常有顛覆性,有時需要非常嚴謹的基礎研究,或者非常大膽的嘗試。約伯斯帶領蘋果公司創造了iPhone,一舉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智慧手機市場,差不多顛覆了整個產業格局;iPad也將個人電腦的持續增長勢頭做了重新改道,如今很多人已經不再需要個人電腦,只要隨身攜帶一個平板電腦就能夠滿足娛樂工作或學習的需要了。另一位大膽的突破性創新者是伊侖·馬斯克(Elon Musk),他不但重新定義了一個完全電動的汽車概念,還提出了建立高速真空膠囊軌道的新型交通方式,讓人們只花費2個小時就從北京到達紐約。當下這兩種創新模式的邊界已經開始模糊,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將想像變成現實。

想像一下,我們很快可以離自己家從最近的創客空間領取自己創造的三維鞋子,裡面還有可以幫助自己測量身體健康狀況的晶片能夠隨時在手機上查閱並通知家人和醫生是否有特殊狀況;即使你不小心生病,也不會像從前那樣必須採用抗生素。醫生會給你注射一些微小的奈米機器人,他們不但攜帶可以捕捉病菌的定向藥物,不會無的放矢,而且每個奈米機器人還帶有隨身小工具,幫助修復被病菌破壞的皮膚表層,同時減少你的疼痛。基於這些想像,以及良好的願望,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會加快實現。

令人激動人心的一個未來想像是歐美最近競相鉅資支持的大腦研究。這類與神經網路結構還原相關的研究被統稱為「大腦連接體」(Connectome)計畫,被比作登月計畫和人類基因組計畫之後的另一項壯舉。雖然眼下還有很多謎團沒有揭開,但是我們的憧憬已經提前到來:如果我們徹底瞭解了人類大腦的連接方式和每個細節結構,我們可能更容易理解人類的意識從何而來,或者根本就可以把自己的記憶全部轉移到電腦裡面。更進一步,還有可能讓電腦根據你的記憶類比你的思維方式,或者……乾脆替代你思考和決策,在網路上可以迷惑其他人。如果你真的臨終時,或許可以用這種方法將自己保留「永生」,例如將所有的記憶上傳到火星的資料中心。這簡直是令人驚恐的想法,但是我們正在接近這種幻想成真的可能,留下來的是倫理、法律等問題。

我們身邊的社會也會發生很多變化,除了前面提到的可以自己列印的聰明鞋子,我們的衣物、首飾,各種家用的物品,包括傳統的物件(牙刷、水壺、紙質圖書等等)可能都有可能嵌入微小的晶片和網路連接。他們不但能夠隨時報告自己的狀態,還會相互影響。我說影響是因為他們不會像遙控器對電視的那種粗暴的命令方式,而是感覺到彼此的狀態,學習相互之間的關係,針對不同的情景作出合適的判斷。你其實無需干涉他們,也不必每次掏出手機,打開App,按很多按鈕,才能讓一盞智慧燈亮起(這種老掉牙的想像至今還到處氾濫,有的還不斷出現在各種眾籌網站上忽悠公眾)。我們可以想像的負面狀況是,無處不在的智慧設備可能也讓我們增加新煩惱:有的設備可以説明記錄我們24小時的行為,包括我們周邊的聲音和影響,甚至是氣味和環境。問題是,這些資料一旦機會被不懷好意的人所嗅探到,他們無論篡改這些資訊還是兜售給其他人,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安。

這些描述比較枯燥,類似劉慈欣這樣的科幻小說家可以讓這些故事情景更加豐滿圓潤,所以科幻作家們也是未來幻想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想像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就近的創客空間(Maker Space)感受一下,甚至參與到這些未來情景的創建中。本身就是在未來學家、未來幻想家們的啟發下誕生的創客空間就在全世界開始風起雲湧,甚至成為一個城市是否有創新的標誌,近兩年也在中國和非洲等地區湧現出來。創客文化讓人們重新返回類似60年代美國回歸鄉土的反主流運動的自在,當可能性在人們頭腦中開始發芽,創新思維就開始根治到文化中了。

所以我們需要面向未來的思考,也需要更多類似Kurzweil這樣的先鋒。否則我們可能只能隨波逐流,整個社會也無法找到自己該去探尋的方向。這些思考不只是在科技上面,更多會考慮個體和社群,以及正在發生或尚未解決的問題。人類走出非洲、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民主體系、全球對話機制、互聯網,等等,一些是生存的需要,但是更多是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想所引發,而且最終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值得欣慰的是,未來幻想家們沒有樂觀到只看到這些科技帶來的積極面。類似歷史學家弗格森常常警告的:科技往往有兩面性,而且對未來科技往往是中性的。從先進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錯誤的決策引發的糧食危機或者環境污染,人類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科技濫用帶來的巨大創傷,甚至是接近滅絕邊緣。所以未來幻想家們比從前更加謹慎,甚至也要保持一定的政治正確。實際上Kurzweil也在公共場合廣受批評,很多人認為他過度地渲染了科技帶來的烏托邦式的美景,卻忽略了技術往往被濫用來侵犯個體的權利,或者被大的集團操縱來獲得極度的壟斷地位。在這一點上,如果Google沒有「不作惡」的信條作為韁繩,未必時時刻刻能夠保持自己不被利誘而離岸。

NSA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當普通人還陶醉在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路工具送來的各種「啊」「噢」的驚奇中,欣喜地交換和分享自己的各種生活片段以及感悟時,他們也從業界所吹噓的大資料理想中準備向那些明星企業家送去贊許。但是斯諾登站出來告訴大家,除了那些看似美麗的應用,你的各種資料和隱私都可能被政府所掌握。平心而論,NSA在大資料應用方面獨佔鰲頭,但是卻觸及了多年來人們苦心經營的個人隱私底線。雖然這個機構自始至終堅持辯解在美國法律的框架下運作,但是其滲透能力和規模卻引發了公眾的巨大恐慌。加之聲名狼藉的大防火牆,一時間,人們開始懷疑互聯網該走向何方,甚至擔憂網路公地被重新劃分國界來獨立運作。互聯網的先驅伯納斯·李最近呼籲重新建立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技術標準,這項努力可能耗費巨大,因為早期夢想的互聯網僅僅在短短的15年就如同環境過度開發的國度一樣,已經充滿了瘡痍。

但是反過來想,也正是因為更加開放的媒體手段,讓斯諾登的「洩露」夠被公眾迅速認知。一時間各大企業也開始與NSA劃清界限,而新的個人網路安全工具開始風起雲湧,直接應對類似的老大哥。換個角度想,即使NSA,大防火牆都存在,我們身邊每個個體運用網路的能力也的確在逐步增強。當人們逐漸瞭解了整個圖景,他們反過來挑戰強權的能力也就會提升。這時候未來想像又可以幫助我們了,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新型創客想法開始出現在Kickstarter網站上去募集資金支持,也有越來越多富有遠見言論重新出現在主流的媒體管道(我說的主流媒體是新媒體)。當風靡全球的精英活動TED演講會從美國長灘轉移到溫哥華,另一個TED全球會議也落戶於南半球的里約熱內盧,一批亞洲先鋒也躍躍欲試在中國建立一個永久的TED活動,涵蓋整個亞洲,我們會看到一大批新的未來幻想家和行動家走上舞臺,這也許是一個很好的風向標。

最後需要指出,未來幻想家並不言之鑿鑿。這就是Kurzweil所說的「未來不可預測」,另一位未來學家彼得·施瓦茨在《遠見的藝術》中成功預測到全球化和個人電腦網路。但是他也承認想像力仍然缺乏,所以忽視了中國和印度的崛起。

但是有了更多想像,才會拼合為整個未來。我們可以不斷在幻想中創造出接近最佳的情景,然後改善和調整,再去由自然社會法則來決定。想像的真正價值,應當歸於海量個體的整合,每個人的豐富想像才是整個社會的真實景象。

注:雷.克茲威爾(Ray Kurzweil)美國人,出生於1948年2月12日,是一個發明家、企業家、學者,發明了許多領先的產品,寫過一些很有影響的書,曾經成功地創建、發展和出售了4家以他名字命名的人工智慧公司。

*作者為哈佛大學伯克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性媒體、互聯網自由、數位民主、數位神經系統、群體智慧。(原文刊載於騰訊大家網http://dajia.qq.com/blog/386166112825625,責任編輯;代金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