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暢銷書絕對不是最好的書

2014-01-17 12:02

? 人氣

暢銷書不等於好書(取自騰訊大家網)

暢銷書不等於好書(取自騰訊大家網)

資本總在尋求利潤,這無可厚非,但利潤之外,資本還需要名聲,而且不是一般的知名度,它們還向社會索取美譽,如果斬獲不夠多,它們就用力地詆毀那些不肯為它們的產品叫好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看到一篇叫《好書榜不能歧視暢銷書》的新聞報導(《北京青年報》2014年1月8日)。按說除了大是大非,新聞報導不該用這種價值判別過於明顯的標題,就算用,也該遮遮掩掩地加上引號(管它是不是採訪對象說的)。然而竟用了。該文將幾部去年的暢銷書未能稱雄多個好書榜的現象稱為「歧視」,又說書榜的評選人「自動遮罩」了這些暢銷書,因為書評人對暢銷書有著「慣性的敵意」。接著,該報導揭示出了客觀的真相:

——「但是,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我們看到平行線正在合流。口碑好、銷量又好的圖書陸續湧現,《鄧小平時代》《文學回憶錄》《看見》,這幾本書在豆瓣網友評分幾乎都逼近9分,最高的《文學回憶錄》達到9.2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專家只是還固守著所謂的『界』。」

——「出版當然是需要專業性,但也應該鼓勵『跨界』的作品。好書和暢銷書不完全是『絕緣體』。『打破邊界,追求自由』這大概是目前圖書出版界最需要思考的地方。在內容的創意上,相比影視,圖書依然是最具原創力的領域,但可開發的潛力仍然巨大。除了專業領域的深耕細作,在大眾書市場上一定要打破既有的格局,自由重組。」

我在微博上將這篇報導稱為「撒嬌」,是的,它想說的就是:「老娘這麼招人待見被萬千粉絲奉為女神你居然敢不鳥我不給獎?!」更進一步的潛臺詞是:專家們抱殘守缺,固守所謂的「界」,不利於打破邊界追求自由,會傷害圖書的原創力與可開發潛力,記住,我們是「大眾書市場」的寵兒,不是你們所謂的專業領域!

何其熟悉的語調。當盛大文學向傳統文學宣戰,當馮小剛向金馬獎叫板,當郭敬明向影評人豎中指,他們都是這一套邏輯——我們票房高,我們粉絲多,所以我們是winner,你們不管說什麼,都是loser。

我不打算就這篇撒嬌報導中的幾本「口碑好、銷量又好」的圖書進行個案討論,那將陷入無止境的口水戰,蘿蔔炒青菜,各人心中愛。我又不是哪個好書榜的評委,犯不著替專家們找具體的去取理由。我只想論證一下:最暢銷的書為什麼絕不是最好的書。

書跟電影不一樣。評選全年最好的十部電影,想完全避開暢銷之作,或許只有在中國大陸可以做到。原因是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是錢,效果是錢堆出來的,完成度是時間與錢共同打造的,一開機幾十幾百人的嚼裹,更不要說很多好創意好劇本連開機的錢都找不到。朱延平在參加某屆金馬獎頒獎時講過一個冷笑話。別人問他為什麼總拿不到金馬獎,他反問:「你知道十年前臺灣一年拍多少片?500部。那年我拍了5部。今年臺灣一年拍了多少?50部。我還是拍了5部。總有一年臺灣全年才拍5部,我還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