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大選過後,兩岸避險和互信 還有機會談嗎?

2020-01-29 07:00

? 人氣

而台灣官方對於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軍事互信機制」,是有其戰略意涵的認知。自1996年台海危機發生至今,台灣對「軍事互信機制」的戰略立場,其實相當一貫。陳水扁執政時期雖然首度獲得中共方面善意回應,但礙於政治現實與對民進黨執政的不信任,雙方並未有進一步的作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馬政府執政時代,儘管其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在此前提下開始了迅速的發展。但隨著兩岸交流的層面逐漸擴大,涉及政治議題的談判也相對增多,並且遇到了根本上的困難。馬英九時代雖然對「軍事互信機制」抱持開放態度,實際上卻因為台、美、中的關係,以及其政治上不冒風險的個性,而較陳水扁時代更趨於保守。至於蔡英文時代前四年,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以及中共方面更加強硬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推出,雙方幾近沒有緩和空間。如今,蔡英文挾著絕對多數民意連任,兩岸關係之間是否能夠再度尋求到一線機會、一個突破點,端看蔡英文在第二任的企圖心。

台灣地理上屬於海島國家,又沒有豐富天然資源,經濟來源主要仰賴貿易,且九成九以上的貿易仰賴海運、九成七的初級能源靠進口,在戰略上一旦被封鎖、隔離,不僅軍事上會逐漸崩潰,且經濟也將面臨崩解。台灣海峽地區縱深短淺、軍事預警時間短,商用、軍用的海空航道運用頻繁,兩岸之間的軍事動作一旦沒有互信,將會造成誤判、誤讀情況,一旦台海成為火藥庫,變成「阿曼海峽化」,雙方飛彈隨時劍拔弩張,各國將會減少此處的航道運用,影響台灣的經濟、進出口產業甚至生計,都是相當致命性的。

此外,台灣在經貿上對大陸市場相當依賴,但又因敵對關係,不得不持續軍備採購與整備,與解放軍抗衡。一方面需要經濟市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軍事上嚴重對峙,這造成台灣身處於整體國家戰略上的極大矛盾與衝突,也是台灣經濟、環境以及景氣無法徹底改頭換面的難局。

2019十一國慶大閱兵、解放軍、東風-17。(美聯社)
解放軍、東風-17。(美聯社)

避險優先於熱線

既然,台灣已經步入了政治哲學上的「決定論」陷阱,並不考量其他靈活的手段。故也有許多台灣戰略學者,提出了在「軍事互信建立」上面,採取「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的心理,重新檢視自己的環境、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哪些需要放下、哪些需要堅持,必須要靈活地加以轉變。代表此種「非決定論」的學者,包括蔡英文政府國安會副秘書長蔡明彥教授等人。

若採「非決定論」途徑來重新面對兩岸問題,台灣方面必須放下所有「決定論」的元素,例如主權、尊嚴、體制等緊抓不放的原則,改由「辯證過程論/辯證法」( dialectic)的方式來觀照現況,才能得出較為靈活的觀點。此種方法,在於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證方法,是在兩方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時,能夠透過充分自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這個跟雙方堅持自己見解的「決定論」不同,必須透過對話、辯證來形成正確的邏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