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李安說「孝順是過時的觀念」,你認為呢?

2019-12-15 07:00

? 人氣

李安說「孝順已經過時了」讓作者感到不安。(資料照,文化+)

李安說「孝順已經過時了」讓作者感到不安。(資料照,文化+)

在全球發光發熱的「台灣之光」,各領域不在少見。眾多「台灣之光」之中,我特別欣賞李安。喜歡李安的人很多,喜歡他的理由跟我相近的也一定不少。首先,李安一看就是個「台灣孩子」,他電影上的成就使得一直在「國家認同」上出問題的台灣人感到光榮感。前一陣子,美國導演工會頒給63歲的李安「終身成就獎」,頒獎時特別強調李安是「台灣人」(Taiwanese),並讚揚李安是一個傳奇導演,表彰李安電影作品對美國電影界的貢獻以及全世界的影響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李安說他很害怕聽人說「李安愛台灣」,因為他認為愛國、愛鄉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講;一旦刻意拿出來講時,很可能是家鄉「有問題」或是自己「有問題」。但當李安被問及「覺得自己是哪裡人」時,李安毫不猶豫地回應「我是台灣人」,他並說,無論自己在哪裡拍片,拍的都是「台灣片」。哇!他的話多鼓勵人啊!

其次,李安並不是平步青雲地走向成功的,他曾失業六年,在家煮飯帶孩子,他的老婆養了他六年,這讓許多待業青年或中年失業的人有理由自認為「懷才不遇」,拿李安當「擋箭牌」對太太說自己「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全球首映,李安與妻子林惠嘉(AP)
李安與妻子林惠嘉(資料照,AP)

大家喜歡李安的最大原因,我猜是李安的人格特質。一般人對大導演都有「霸氣」的刻板印象,但李安言談舉止是那麼謙虛、有禮、得體,令人想起這樣的人竟可以網羅世界大牌演員在他絳帳侍坐,聽他說戲、演戲、導戲,並且對他都有高度的評價,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並且心儀無限。

倫理細節上的實踐,影響「愛」的企圖與品質

不過,李安最近說的一些話,卻讓我感到不安。他說「孝順已經過時了」;「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這些話看來不甚了了,但卻容易使人心中產生極大的攪擾。沒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可以主張不同的家庭教育、家庭倫理節度,這本無必要特別舉指甚或批評的,但李安是一個台灣人都喜愛的「大哥」,尤其他不只是個大導演,他還是曾經實際參與「家庭勞動」六年的父親。他輕輕地在「孝道」這個華人傳統「大柱」上搖撼了兩下,毫無疑問地,總要讓人不禁反省自己的教子之方是否得當?親子關係是否適切?

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李安是一個很孝順父母,非常有華人傳統倫理觀念的人。父親生日的時候,他會大老遠趕回來和親人一起吃豬腳麵線。李安旅居紐約,每周日打電話給媽媽報平安聊天,數十年如一日。弟弟李崗說李安不在台灣時,不論人在哪裡,媽媽生日那天也一定打電話給媽媽說:「我給您磕頭。」如果在台灣,兄弟倆都要給媽媽磕頭,感謝媽媽的栽培。從李安兄弟的事母至孝,他這一番「孝順過時」的話,當然不是要大家不必孝順父母,他所想表達的應該只是要大家不要給子女太多「壓力」,多少也把他看到的西方國家生活中的親子關係和大家分享。

李安所說的,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能同意,但是「愛孩子」和「孩子愛他的父母」都要在很多細節上進行實踐,其中只要一個眼色不對?一個用字不對;一個音調不對,都有可能影響「愛」的企圖與品質,並且有時候無法原諒與補救的。

沒有孝順,倫理非常可能就崩壞了

有人認為倫理道德比什麼都重要。尤其一到選舉,候選人的操守,甚至候選人父祖的操守,都要被挖出來「鞭屍」。我們常聽到有人不厭其煩地說世道衰微、道德淪喪;不過也有的人嗤之以鼻,認為這些都只是「過時」的傳統教條,不必被此綑綁。

孝順是倫理的表現之一,如果它是一個「過時」的觀念,那麼很多傳統倫理觀念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四維八德也都要「過時」了。因為社會的變遷,倫理的形式與內容變化了,將古人的生活行為準則移植在現代的生活上,可能窒礙難行。但細看孝順,實乃家庭倫理的「基本功」,沒有孝順,家庭倫理非常可能就崩壞了;家族的感覺也就不見了。人們在不同環境產生出不同的需求,而社會或文化則依循這些需求進行創造,倫理也不例外。每一個社會或文化都有其自身的脈絡,形成獨特的歷史,也因此無法與他者比較。我們必須要考察各文化的歷史脈絡,但也必須遵行傳統的特殊性,不類比、不食古不化,並不表示我們無法進行對錯的價值判斷。倫理相對主義 (ethical relativism) 的立場,很容易使人落入一種虛無主義,任何道德判斷或選擇,都將變得不能確定。當我們對倫理與道德無法言說何謂對與錯,沒辦法規範行動與實踐,唯一剩下的很可能只是「無能為力」。我們真的選擇甚麼都不堅持嗎?

當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變成朋友關係

孝順相關的研究專論非常多,本文不敢贅論。越來越多人會說「我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並且以為觀念開明而洋洋得意。不過,總有些時候,你會非常熱心地希望能夠對子女說一番話,當你正在話說當年侃侃而談,孩子曾經對你說:「爸爸(媽媽),請你講重點好嗎?」聽到他這麼說,你會很生氣地罵他態度不好;還是會向他低頭說「對不起」耽誤他的時間,你馬上就要講重點了?

子女這樣的反應,當然可能他沒有耐性,而且直接告訴你他的感受;但也可能你講話真的不知剪裁,任誰來聽都會不耐煩。當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變成朋友關係的時候,就像李安所說的,已經沒有「尊卑」的關係;已經沒有「階級」的關係。這種「請說重點」的情況並不新鮮,現代父母似乎很少沒有被子女如此霸凌過,已經司空見慣了。子女對父母在言談中「沒大沒小」恐怕還不只此一端,他如「你很煩耶!」「我不是跟你講了幾百遍了……」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看到子女對父母連「國罵」、「省罵」、「三字經」都出了口。如此父母與子女,突然有一天造訪了日本家庭,當要告辭的時刻,見他們全家人長幼有序一字排開,在門口向你們敬禮道別時,出了門,你還會「哼!」一聲,說日本人「有禮沒體」嗎?

「我的魔法媽媽」微電影中,駐外人員的內疚,是每位身在職場父母的共同心聲
當言談的主題並不是生活瑣事;而是彼此在討論一件雙方可能有不同主張,在氣氛上會有攻防的話題時,那種「沒大沒小」的交談氣氛,是你的父母可以接受的嗎?(資料照,取自魔法媽媽劇照)

說話「沒大沒小」指的並不一定是說話怎麼不客氣,而是把對方當作平輩對待。平輩之間的交談,從說話的用字用語、說話的語調、說話的人表現出來的神情和態度,很明顯地,就跟與一個長輩說話在質地上有所不同。尤其是當言談的主題並不是生活瑣事;而是彼此在討論一件雙方可能有不同主張,在氣氛上會有攻防的話題時,那種「沒大沒小」的交談氣氛,是你的父母可以接受的嗎?當你看到朋友跟他們的父母說話「沒大沒小」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自在嗎?當你成為別人的父母時,你也可以接受你的孩子對你講話這樣的內容及態度嗎?

一群沒大沒小「訓練有素的狗」真能創造甚麼新的文明嗎?

對父母沒大沒小,儘管父母基於寵愛或溺愛,可以「習慣成自然」;但倘若連至親至愛的父母都可以沒大沒小,那麼非常有可能對「尊卑」就沒了界線,尤有進者,在待人接物上該有的「禮節」也就化作烏有了。這裡所說的「尊卑」不是特別指社會階級上的尊卑,而是指在言行上予人敬重的對待。當「尊卑」失去了分寸,我們不但無法看見「禮」有節度,一旦如此,我們又如何期待孩子們在「追求真理」上有敬重的態度呢?

台灣的教育,一直被國內的知識份子看得很「扁」,雖然還不至於被批評得「一文不值」,但有經濟條件的父母把孩子往國外送,大家都說他「有辦法」。最近,我國15歲學生參加「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國際評比成果,這次以閱讀能力為主測領域,台灣在79國當中排第17名;在數學、科學能力,台灣學生一直維持優異,顯著高於OECD國家,全球排名分別為第5、第10名。看到這樣的成績,大家總感到台灣的孩子給國家揚眉吐氣,也給學校的「業師」扳回一些顏面。但是,我想到的是這種「國際學生能力評量」,哪天可不可能也把「孝順」相類的倫理實踐,也列為評量項目呢?正如,我們不只評量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聯合國每年也都會發表「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即美好生活指數(OECD Better Life Index)。

可不是嗎?我們的美好未來只仰仗數學、科學、閱讀能力就可以成就嗎?一群沒大沒小「訓練有素的狗」真能創造甚麼新的文明嗎?

作者鄭春鴻將在松山社區大學開設一門課「生命故事創作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電洽松山社大02-27475431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