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贏民調,失天下?

2019-11-25 06:50

? 人氣

筆者以四點因素說明「民調」與「民心」在本質上的差別,並強調兩者最終將於2020年1月11日的總統大選得到驗證。圖為民進黨、國民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韓國瑜。(蔡親傑、陳品佑攝)

筆者以四點因素說明「民調」與「民心」在本質上的差別,並強調兩者最終將於2020年1月11日的總統大選得到驗證。圖為民進黨、國民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韓國瑜。(蔡親傑、陳品佑攝)

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市長11月18日認為,民主進步黨傻傻的只相信民調,卻不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下之意是,民調不等於民心;蔡英文或許在民調上獨領風騷,韓國瑜倒是盡得民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國瑜的看法其實有點道理,至於他是否得民心,則是另外一回事。民調非民心,不僅是概念不同,操作上也不易畫上等號。

投票,是全民調查的行動表達,更是驗證台灣民意或民心歸向的唯一明確指標。2020年1月11日總統大選後,韓國瑜很可能先失民調(總統選舉失敗),再失民心(市長被罷免成功)。不過,在投票10天前的任何預測(包括本文)都不可盡信。盡信民調不如無民調,因為太多時空變數難以掌握。

20191119-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19日出席台灣尤努斯基金會-2019社會型企業東亞年會。(簡必丞攝)
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見圖)明年敗選,又成功被罷免高雄市長,便是同時失去民調與民心。(資料照,簡必丞攝)

台灣的民調如果可信,借用香港人常說的一句話,「警察如果可以相信,母猪都會上樹」。香港人當然不會稱警察是猪,頂多是黑警而已(只有前台灣警察大學教授葉毓蘭會相信香港警察是維護法治與自由民主的英雄)。台灣的民調專家和學者自然也不是猪,他們只是有一個致命的共同盲點,篤信民調等於民心,忽略了兩者根本有很大的差別。

從2018年的六都和縣市長選舉結果看,所有封關民調沒有一個能準確預測主要候選人得票數的落點。換句話說,投票的選民與民調的選民分屬於不同群體。這個現象應讓民調專家和媒體引以為戒,候選人更不該唯民調是從,在落敗後質疑投票做假。有些人會提出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川普贏得大位,堅持民調不可靠。兩者都是對民調的誤解。

民調絕對有誤差,即使是隨機抽樣,只是大小而已。以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結果來說,因為川普民調落後,卻在投票當天打敗希拉蕊,很多人都相信民調錯得離譜,事實不然。

從1948年起,美國的全國普選民調,包括2016年,都準確預測普選票的落點在民調的正負差範圍內。希拉蕊在普選票上的確領先川普(48.1% 對46.1%,超出280多萬票),她輸在選舉人票(以州為計算單位,270票定輸贏),特別是幾個在誤差範圍內的關鍵州(密西根、威斯康辛、賓夕凡尼亞、佛羅里達和北卡羅萊納)。只要民調數字不超出誤差範圍,就是打成平手,一旦最後衝刺或大量動員奏效,合理的預測是她或他都可能勝選,川普逆轉「翻盤」並非意外。

2019年11月20日,美國川普總統對「烏克蘭門」彈劾調查聽證會發表看法(AP)
多數民眾認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的當選與民調結果不符,但筆者對此指出,希拉蕊輸在選舉人票,且為落在誤差範圍內的關鍵州,因此當初合理的預測應是雙方都有勝選的可能。(資料照,AP)

台灣的民意調查(假定都是隨機抽樣,樣本也够大)很難跟美國的相提並論,除了民調專家在設計和操作兩方面技不如人,幾個結構上的因素大致可以解釋為什麽民調非民心。

第一,民調和民心的母體不同。兩者母體看似重疊,其實有所差異,民調具體,民心抽象。

合格選民的清冊(母體名單)一清二楚(憑身份證投票),不太有模糊的空間,也沒人可以取代你投票。民調抽樣的清冊並不存在,就算有一份,恐怕沒有任何一家民調公司可以輕易取得。透過電腦在電話號碼上做抽樣變動,或在訪問時別人代答,或事後加權,都很難證明最後樣本十足代表原先的抽樣清冊,更別提要符合投票選民的母體。

投票的選民,必須满足法律規定;民調的選民,可能無關法律,只要具備固定電話或手機,而且通過篩選標準就行。母體屬性不等,又各自獨立,民調和民心是否有可以理解的一對一邏輯關係,便不無疑問,所謂的假民調争論不過是避重就輕。

第二,民調和民心所涉及的選民有被動與主動的分野。民調以抽中的選民為對象,經過篩選,受訪問者的回應基本上是被動的行為,不管是否深思熟慮,很可能會在訪問那一刻,當下回答問題,尤其是距離投票日還有一、兩個月的時間。美國社會學家Earl Babbie指出,在被問到之前,大部分人對許多問題通常沒有意見或想法。

在這種情境下,歷史事件,如民調期間發生的候選人醜聞(韓國瑜的炒房紛争)或國內外危機(香港反送中抗争),就有可能左右受訪者對候選人的觀感或認同感,甲之得,必是乙之失。

如果不屬於民調樣本,選民一般不會透露投票意向,即使被抽到,他們也未必告訴訪員是否會投票,或想投給誰。除了機構效應(泛藍選民可以拒絕泛緑機構的調查訪問,反之亦然),訪員效應也不可忽視。

受訪者並不笨,一個說台語、台灣國語或字正腔圓「普通話」的訪員,可能會讓他們在心理感受上有差別反應。許多民調都有相當多人不表態或拒絕回答,不會只是礙難從命,他們多少會有某種算計。

選民投票是一種主動的行動,投不投票,或投給誰,完全取决於他們對公民責任的在乎與否,以及對候選人的好悪程度。沒有哪個選民會在投票當天被迫,或非自願,到投票場所排隊幾十分鐘,甚至更長,再選出他們或許都不認識的候選人。

第三,民調和民心可以展現的期間有所差別。民調通常分兩天進行,頂多三天,訪員有足够的時間追尋被選中的受訪者,直到被拒門外。一旦拒訪的人數或替代的人數大到一定程度,原先抽樣的母體結構就被改變了,代表性相對减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投票只有一天,選民錯過了,就沒有再投票的可能,投票的最後人數就是母體的實證結果,而非樣本統計。民調與民心的差異,盡在其中。

第四,民調和民心的凝聚力不同。民調是短暫的,往往因為某一件事而形成,很容易受外界因素不必要的干擾;民心是長期的,由於心理認同(如台灣人或中國人身份的取捨)的社會化過程,不易在一夕之間變色。

民意如流水,在民調訪問截止前所收集到的數據,只代表在那個時空的選民投票意向,未必能再適用或反映訪問過後的民意,特別是勢均力敵的局面,後續的演變很可能不符預期。這是為什麽總統民調要看長期的整體趨勢,而不能以任何一個時間點的結果,論斷誰主台灣江山。在初選時,國民黨和民進黨都依賴一次性民調决定候選人,便有點荒唐。韓國瑜的民調從5月起節節敗退,無疑是個教訓。

民心如磐石,在投票當天前,不管是執政黨或在野黨,它們長期累積的作為與話語,在在是民心向背的基礎。因為生活經驗與政治方式的取捨,國民黨與民進黨相互之間的攻防,加上中國共産黨隔海虎視眈眈,台灣人民全看在眼裏,多少會感同身受。幾十年來兩黨政治運作所打造出的板塊(基本盤),因此很難急速與劇烈移動,藍緑易色是一項世代工程,民心遂是楚河漢界的領土捍衛。

韓國瑜看得到的天下,也許還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吳斯懷心中1911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放眼逐鹿中原。蔡英文主導的天下,野心沒那麽大,只在中華民國之後加上台灣兩字。兩者屬性顯然不同,2020年1月11日總統大選,無疑是誰指點中華民國/台灣江山的定奪,一種民調/民心的驗證。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