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的社會意涵:《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書摘(3)

2016-12-09 05:40

? 人氣

德國「Autostabt」停車場 (德國熱線)

德國「Autostabt」停車場 (德國熱線)

不要小看停車位,停車位的設計也會影響這個社會。交通規畫專家與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會士勞倫斯.法蘭克(Lawrence Frank)觀察美國城市後,有如下的心得。他發現開店的人門前有沒有給客人的車位,是在地民眾跟鄰居熟不熟的關鍵,車位愈多,鄰居關係就愈疏遠。這當中的邏輯並不難解:因為好停車,所以上門消費的人會從在地的鄉親變成以過客為主。在商言商,店家想「擴大客群」無可厚非,但要是整座城市的設計都圍繞著停車位打轉,那大家購物的地方就會離家愈來愈遠,那因為買東西而認識朋友或至少覺得某人面熟的機會就會降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充足而便利的停車空間,是離散城市的正字標記,也是街坊生活的殺手。你只要走一遭洛杉磯,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有一說是,洛杉磯土地上有著地球上每平方公尺最高的停車位密度,而洛杉磯的街道上則人煙稀少。時間拉回一九九○年代的尾聲,都市生活的促進團體原本寄望迪士尼音樂廳(Disney Concert Hall)這座由明星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所操刀、且披著不鏽鋼外皮的指標性建築,可以吹口氣讓洛城的邦克山地區(Bunker Hill district)活過來。為此洛杉磯發債一億一千萬美元,蓋了可容納超過兩千輛車的停車空間──等於音樂廳的地下六層都是停車場。但這除了壓得音樂廳的租客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喘不過氣,得按契約每年舉辦超密集的一百二十八場冬季演出來還債以外,音樂廳本身也沒有發揮活絡地方的效應。根據唐諾.舒普(DonaldShoup)的分析,這是因為人只要開車去迪士尼音樂廳,就不會離開音樂廳。

舒普教授除了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都市規畫,也是「停車效應」的世界級權威。「明明是代表洛杉磯的建築,你的體驗卻只是從停車場出發又回來這麼繞一圈,洛城本身完全不在行程之內。」這話出自舒普跟他的研究生麥可.曼維爾(Michael Manville)對這項開發案的分析與嚴厲批判。如今大部分的人來音樂廳,車子都是停在地下停車場,然後乘著一道道電扶梯「扶搖直上」來到音樂廳的穿堂,走的時候就沿原路回去牽車。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結果就是周遭的街道仍舊空空蕩蕩,基本上看不到什麼咖啡店、酒吧或商店,主要道路上也看不見客源。兩個字形容這地方就是:寂寥。

好停車大家都愛,但這種「車庫效應」(garage effect)對住宅區的街坊有著巨大的殺傷力。一個社區裡要是家家戶戶都有空間把車往室內或地下室停,那你就別想經常在人行道上跟他們打上照面了。這個道理有多重要,你可能一下子腦筋轉不過來,但只要拿一個徹底執行的替代方案給你看,你就會懂了。我這裡剛好就有個德國黑森林心臟地帶的案例。

瓦本(Vauban)是一個軍事基地改建的實驗性環保社區,人口約五千名,從德國的中世紀古城弗萊堡(Freiburg)坐街車大概是十分鐘的距離。瓦本的公寓、連棟屋與小公園如果是一塊棋盤,那街道與步道就是上面的格線;如果這些建築物與街道是血肉,那連著它們的脊幹就是中央大道。至於在兩側拱衛著大道的,則是寬闊的草坪、人行步道與街車的軌道。

九月某日破曉,我跟著五歲的萊納和萊納媽出門,主角萊納今天是第一次騎自行車上學。我們三人搖搖晃晃地沿著靜謐的街道來到社區的大街上,那兒一樣有不輸任何城鎮的上班上學人潮──不一樣的是,走路在這裡是主流中的主流,大家不是直接走到學校,就是要走去坐街車,再不然也是要走到社區邊上那兩座未來感十足的立體停車場去取車。此時此地的生活感沸騰,就像建築師的建案模擬圖活過來一樣。

要討論這樣的光景,速度是一個切入點。如果真的很想開車,你還是可以手握方向盤駛遍瓦本的大街小巷,問題是開車不會比較快,走路才是真正快很多而且舒服很多的選項:住宅區巷弄的行車速限是每小時八公里,蝸牛都有機會跑贏你。但瓦本真正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當局對停車的規畫。首先是瓦本禁止長期路邊停車,再者是瓦本重新定義了「房屋所有權」,讓「停車經濟學」

遭到了翻轉。正常的情況下,市區的房子會連同停車位一起賣,所以房價包括停車位的價錢,但在瓦本,你有兩條路可選:有車一族買房,合約上會載明你必須購買車位,而且只能買在社區邊邊的兩座立體停車場裡─很多人會被這條規定嚇一跳,像萊納的爸媽就為了停車位砸了兩萬歐元(超過台幣七十萬);但要是沒有車,而且又能豪氣地簽下「不碰車」的切結書,那你不但可以省下買車位的一大筆錢,而且還能以大約三千七百歐元(約台幣十三萬)的優惠價購入社區邊郊的綠蔭地──這算是一種投資,因為如果無車文化普及,那你可以跟所有人共享公園綠地;如果瓦本需要增建停車位,那地價上漲也會讓你的荷包受益。

車輛持有與使用成本的合理化有一層最大的意義,那就是無論瓦本居民選擇如何上班,他們在家附近一定盡量走路或騎鐵馬。瓦本的街上都是人,就是這樣來的;五歲的超萌通勤族,也是這樣來的。

如果說瓦本證明了什麼事情,那就是兩件事情可以決定一個社區有沒有生氣,一個是街道的行車速率,一個是停車位與家家戶戶大門的距離。停車位愈遠,街坊就愈活躍。對北美那一群「停車皇帝大」的人來說,這個觀點可能非常令人火大,但難停車的瓦本卻是弗萊堡的人氣郊區,至少小萊納非常滿意。我、他、還有他媽媽三人一到學校,五歲的萊納就轉身用德語對著我劈哩啪啦說了

一段話,然後燦爛地對媽媽佩特拉.馬夸笑了一下。馬夸所提供的譯文是:「明天我就可以自己騎車上學了!」

車子都慢到不像話的街道,加上一路上都是熟面孔,實在找不到理由擔心的馬夸媽媽,也只能默默在心裡對兒子說:「你想怎樣就怎樣吧!」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作者為查爾斯‧蒙哥馬利Charles Montgomery。一九六八年出生於北溫哥華,一九九一年畢業於維多利亞大學地理系。他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作家,亦是著名的都市規畫師,在加拿大、美國、英國都有開設關於都市規畫的課程,並運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建築和都市規畫的專業,與BMW古根漢實驗室和溫哥華博物館合作,致力於社會實驗,幫助城市居民改變彼此以及他們與城市之間的關係。著有《最後的天堂》(The Last Heathen),並以此書獲二○○五年查爾斯‧泰勒獎(Charles Taylor Prize),新書《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獲加拿大羅伯布魯斯(Robert Bruss )房地產書獎,並入選希拉蕊.溫斯頓非文學獎、Shaughnessy Cohen 政治寫作獎等。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封面 。(時報出版提供)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封面 。(時報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