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平路、胡敏越 談台灣外省人的身世與國家認同

2019-10-03 15:27

? 人氣

2020年總統大選,他會把票投給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因為韓也是國民黨軍隊後代,讓他感覺親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今掉頭回看1949,胡敏越覺得那是民族的宿命。

「中國近100年都是苦難的時代,內亂或者是外族的侵略讓我們一直沒有喘氣的機會,」他說,「我是基督徒,當然希望大家都能夠彼此相愛。就像家裏頭的爸爸媽媽,如果吵架了不和了,辛苦的當然是孩子們,對不對?」

第二代「外省人」的選擇

1953年生於台灣高雄市小說家及公知平路(本名路平)也是典型的二代外省人。其父母是從中國大陸遷居自台灣的大學教授。

1970年代末,台灣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國際地位風雨飄搖,但美國對台灣學生開放特殊留學名額,不論富有或貧窮都想辦法定居美國,開啟新的人生旅程。「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是當年台灣社會流傳的口號。和當時許多台灣年輕人一樣,平路畢業後選擇留美。 

呂秀蓮在美麗島事件被捕。(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呂秀蓮在美麗島事件中被捕;平路說當年許多朋友牽扯其中。

生長在學術家庭、父親是被稱「台灣心理測驗之父」的前台灣師範大學教授路君約,母親也在大學任教。身為家中獨女,出生時父母已經四十多歲了,她一路在父母嚴格的教育下成長,在1970年代末台大畢業後拿獎學金到美國讀統計,一路念到博士,之後到華盛頓特區任職統計師,「沿著階梯一部一部往上爬,過標準的移民生活,」平路說。

然而,她告訴BBC中文,她從不認為住郊區的房子、開著車,過著安穩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是她的未來。反而如前所述,她沒有一天不在心中思念台灣,這種莫名的鄉愁,只能借著文字抒發。她開始在辦公室午餐時間的時候,從抽屜拿出稿紙在桌上寫小說 (反正同事看不懂中文),投稿回台灣,陸續得了幾座重要文學獎項。她也開始寫社會評論,在當年自由派文人尚有立錐之地的《中國時報》,以女性主義者的觀點針貶海內外時事,廣受矚目,與台灣的距離越來越近。幾年後,她搬回台灣。

「70年代末,我去了美國,沒多久『美麗島事件』發生,大學認識的許多朋友都牽扯其中。當時人在美國,你會感到很深的罪惡感。但我好像是一艘船,看起來越走越遠,可是心底始終沒有真正離開台灣這個島嶼所處的海域。因為你所有的參考坐標依然是台灣,包括就是在華盛頓特區參加群眾活動,你都會想到那些在台灣的朋友現在怎樣了......」

平路
2004年冬天,平路在港工作,參加梅艷芳的葬禮。

大陸人與海島人

平路同意,搬回台灣的決定,與她周遭移民美國的許多同學或朋友十分不同。但她說她能明白外省人過來台灣的「不容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