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泰觀點:從金鐘獎看台灣電視產業的下個十年

2016-10-14 07:10

? 人氣

圖為第51屆廣播金鐘獎入圍記者會暨金鐘禮讚現場。(三立提供)

圖為第51屆廣播金鐘獎入圍記者會暨金鐘禮讚現場。(三立提供)

一年一度的台灣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10月8日在臺北舉行,大陸關注者甚少。在台灣綜藝和戲劇衰落的今天,台灣電視產業是否有機會重振旗鼓?台灣電視產業的發展歷程是否能帶給大陸一些啟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金鐘獎的視野局限

電視金鐘獎是台灣本土最受關注的獎項之一,在台灣的網路平臺討論熱烈,但對大陸和海外觀眾來說,金鐘獎是台灣「三大娛樂獎項」中最不具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頒獎典禮,因其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的電視節目、劇集和從業者,至今獲獎的台灣以外人士不足十人。

有別於台灣電影在華語圈的不俗表現,近些年台灣本土電視產業的發展,無論是綜藝節目還是劇集,都大顯頹勢。曾經赫赫有名的綜藝節目相繼結束了生命,如蔡康永、小S放棄多年來受到兩岸觀眾熱捧的《康熙來了》,轉而拍攝電影、主持大陸的網路綜藝。曾在台灣電視產業表現突出的編劇、導演和藝人紛紛看好大陸市場,赴大陸投資、拍攝、上節目。人才的外流造成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本世紀頭十年在華人世界表現亮眼的台灣偶像劇,最近五年間製作水準、演員演技都低得可憐,連台灣人都懶得看了。

康熙來了在2004年1月5日開播至今,由於蔡康永(右)和小S(左)兩人在主持風格上的差異,還有兩人默契十足的合作,讓這個節目受到不少觀眾喜愛。(取自蔡康永臉書)
2004年1月5日開播的《康熙來了》,走過十二年後宣布停播,蔡康永和小S,不約而同轉向大陸發展。(取自蔡康永臉書)

現今台灣人對一些常年在大陸發展的藝人發出鄙夷或不滿,某種程度上是對台灣電視產業有人才沒市場、有想法沒資金的焦慮。設想如果將金鐘獎擴大成兩岸三地乃至華人世界的電視獎項,其名望和價值會大大提升,不過50年都沒這樣做,且蔡總統執政下的文化部不會同意,此路恐難以通行。金鐘獎的視野局限似乎也反映了台灣本土電視節目自我限縮的態勢,本土節目只將眼光放在島內,那麼人才的外流、觀眾的喪失、市場的局限都是必然的結果。

有理想的電視人帶來一線曙光

此次金鐘獎最大贏家——電視劇《一把青》,榮獲13項提名、6項大獎。該劇親赴南京和上海選角、考據和拍攝,講述從抗日戰爭勝利到國民政府遷台這段歷史背景下,空軍眷村發生的故事,是台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視劇作品。無論是劇情、場景、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對白的設計、演員們的演技,都非常出類拔萃,電視劇情節相較于原著(白先勇的同名短篇小說)進行了大量修改和補充,但仍然是著眼大時代裡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從主人公們的抉擇中看時代的悲傷與殘酷,戰爭下人性的扭曲和情感的紛擾,得到了很多觀眾的青睞。中國大陸的網路上,也可見不少網友追捧這部台劇,豆瓣電影的評分高達9.1/10。在台灣文化在大陸日漸式微的當今,《一把青》是台灣電視產業很好的榜樣,但拍攝當初卻鮮少人看好,在中途還遭受撤資危機。導演曹瑞原不惜舉債將它拍完,導演、演員和幕後團隊都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導演說,他真的很想為台灣做點什麼,尤其是在戲劇圈最艱難的時候,他不能放棄。

《一把青》無疑是台灣電視劇的一大里程碑。它擺脫了台灣偶像劇類型的桎梏,轉而追求書寫時代故事。而且這個時代劇的格局涵蓋整個華人社會共同的價值體系,而不單單局限在台灣。同時,導演曹瑞原接受專訪時認為,他希望更多人一起加入,拍出能讓台灣走上「戰場」的戲劇,台灣不該只有偶像劇,太單一了,應該要有更多元的戲劇類型,讓戲劇圈越來越好。如何走出去?曹導演認為,台灣和大陸都缺少以精緻為導向的電視劇製作理念,而這是電視產業走出去的關鍵。《一把青》大量運用CG特效,燈光、音樂也都有大師級水準,獲得很多評價和褒獎。

必須要承認的是,《一把青》的製作尚有待改進的地方,但是當下台灣電視劇市場窘迫的情況下能夠誕生出《一把青》這部優良的作品,實乃一大幸事。金鐘獎的肯定,是一種讚賞也是一種鼓勵,鼓勵台灣的電視從業者一步一個腳印,追求高標準的製作理念,在新媒體、全球化時代發揮台灣本土劇的優勢。相信很快就可以看到其給台灣電視劇產業所帶來的反思。

(圖/一把青@facebook)
(圖/一把青@facebook)

真誠的節目形式值得大陸效仿

台灣的電視節目,看似人人都有機會表現一番,「茶葉蛋事件」在大陸的走紅,讓大陸人嗤之以鼻,部分大陸人認為這反映出台灣電視產業沒有正確的價值判斷。但其實根據筆者多年觀察,台灣具有知識性、感染力的節目和劇集還是有不少的,關懷社會的電視劇作品很早就已遍地開花,例如2006年的《米可,GO!》描述一位少女意外中失明,導盲犬「米可」帶給這位少女希望的曙光與前進的勇氣。作品力圖觀眾理解到失明人士的想法,也讓失明者思考人生的意義。

大陸近年偶有題材和風格創新的電視劇集,但故事結構和藝術價值等方面依然不足,電視綜藝節目方面,更是充斥著假唱、假身世和假流程,如今蓬勃發展的中國大陸電視產業,似乎還是缺少了對真誠二字的體悟,一味地想要吸引眼球、博得收視率,顯得浮躁。台灣的綜藝雖然沒有那麼華麗,但是真誠的表達、真實面的展現依然是吸引觀眾、打動觀眾的不二法則。電視人在製作節目和劇集的過程中應多多反思,觀眾想要的娛樂並不是愚樂,他們想要啟發性的,真誠的作品。

改變行銷理念,尋求發展空間

吳宗憲的《小明星大跟班》,是用最低成本製作的談話性節目,拿下今年的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可見台灣電視人有好的創意,只可惜孤芳自賞,還是無法阻止產業滑坡。回顧台灣這麼多年來的綜藝節目風格,自有其創新之處,不過有理念缺品質的節目自然無法和資金充足、市場龐大的節目抗爭,台灣電視產業想要復蘇,就要走出去,不只是資金、人才走出去,還有行銷理念的改變。應多思考台灣電視產業當前的優勢,並努力彌補不足,甚至大膽吸納大陸、海外人才,取長補短。

吳宗憲(右)以《小明星大跟班》拿下金鐘最佳主持人。(取自官方臉書)
吳宗憲(右)以《小明星大跟班》拿下金鐘最佳主持人。(取自官方臉書)

一些台灣人很欣賞中國大陸節目砸錢的手腕,認為台灣的文化部一年5億多的電視產業經費跟大陸一集三千多萬的預算比起來差很多,所以節目變差,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遑論文化部是否給得起一集三千萬的經費,電視節目的市場化、商業化天經地義,怎麼淪落成要靠政府施捨才得以為繼?

台灣電視產業的下個十年,必須要保住其自身的特色,並精益求精,同時還需整合各方資源。去年被金鐘獎評審批評「節目製作不夠精良」而大發雷霆的吳宗憲,這回當上了主持人,他在典禮現場吐槽台灣電視產業的困境,認為要把台灣節目賣向大陸,還調侃要讓郭台銘進軍電視界,因為「他會做電視機」,籲台灣電視人像「蘋果電腦」一樣走向華人世界。他說合則兩立,分則兩敗,有軟實力還要有硬道理,上了談判桌才是真英雄。他是在呼籲電視產業像郭台銘那樣與大陸加強合作,畢竟他先前節目製作的窘境其實也是資金不足、市場太小所致。大陸市場雖大,政策限制和競爭者也眾多,想要保住台灣電視業核心競爭力,還是不能光耍嘴皮子,必須要在行銷理念上有徹底的改變。

*作者為大陸時評、媒體觀察作家,曾在台灣交換一年,熟悉兩岸政治、社會和媒體動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