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真心話》從「反服貿」到「反送中」 陳嫦芬籲:務實看待中國轉化自身優勢,台灣年輕人機會無窮

2019-09-16 08:10

? 人氣

20190907-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陳嫦芬專訪。(簡必丞攝)

20190907-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陳嫦芬專訪。(簡必丞攝)

「放狗出來,台灣年輕人也會跳牆」,這是台大財金系專家教授陳嫦芬,2014年在台大財金系開設「萌拓學堂」,接受《今周刊》專訪所下的標題。轉眼之間,台大的「萌拓學堂」從2014年到今天,已經邁入第7屆,台灣社會從「反服貿」,到目前「反送中」運動危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台灣的「兩岸學分」一直處在動態調整與學習階段;不過,過去30年長期服務於投資銀行界的陳嫦芬直言,「台灣金融業的體質與規模而言,很難與深圳上海或是新加坡同業競爭。某程度而言,台灣培養的金融人才很不易留住,很遺憾但沒辦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嫦芬在2009年辭去元大金控總經理以前,一直在投資銀行界服務,和野村證券顧問翁明正、前高盛證券董事張果軍等人,都是80年代台灣金融自由化後,第一批進入投資銀行界的台灣人,「80年代前後,中國大陸尚未改革開放,全球最優秀中國人都在台灣,台灣當時是四小龍之首,自由化以後有很多機會,國際機構如果要找尋人才,只能來台灣找,我和果軍、明正,大概都是這個時候陸續進到投資銀行界。」

20181204-樂富資本董事長翁明正4日出席「樂富一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上市記者會」。(顏麟宇攝)
陳嫦芬和野村證券顧問翁明正(見圖)、前高盛證券董事張果軍等人,都是80年代台灣金融自由化後,第一批進入投資銀行界的台灣人。(資料照,顏麟宇攝)

她見證過80年代光輝歲月 現中國海歸派占了7成

台灣80年代的「先行者優勢」,讓台灣金融人才在全球金融機構,一度占據了重要的位置,「80年代,我這一輩的台灣人很多成為國際機構大中華區或是亞太地區的最高主管,金融、科技與貿易行業,台灣國際人才濟濟,國際上有目共睹,這是光輝的歲月。」

不過,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中國的「海歸派」大量取代台灣人,在亞洲投資銀行的地位,「在我們的年代(80-90年代),台灣人在亞洲投資銀行界,大約占5%不到,香港人占35%,其他都是洋人,2000年以後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大量留學生回潮,如今,香港的投資銀行台灣人與香港人的位置,7成都被中國海歸派取代。」

(延伸閱讀:名人真心話》香港金融地位動搖? 陳嫦芬:中國人才取得金融話語權,港新一代滿是焦慮

陳嫦芬是一位從小領「清寒獎學金」考上台大法律系的典型本省籍菁英,她不諱言80年代的自由化開放,成就了她在投資銀行的地位,「像我這種沒有家世背景,能做到今天的位置,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每個機構願意栽培我,當然我也認真、有一定才幹,重點是一路上,有很多人栽培我,我到匯豐詹金寶證券工作時,每年到倫敦受訓2-3個月,當時的MD Camp(Managing Director),我是第一個女生,到了第3年,我就升任投資銀行的董事總經理。」

因為感念前人一路的提攜,陳嫦芬離開銀行界後,選擇了一條「作育英才」的道路。「萌拓學堂」的萌拓,英文是Mentor的意思,簡單說,就是金融版的「明師出高徒」。

由時任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集團亞太區副董事長暨臺灣區負責人陳嫦芬提出構想,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於2012年11月開辦萌拓學堂(Mentor Program)。(取自台大財務金融系網站)
由時任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集團亞太區副董事長暨台灣區負責人陳嫦芬提出構想,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於2012年11月開辦萌拓學堂(Mentor Program)。(取自台大財務金融系網站)

陳嫦芬表示,我是先在北京清華大學經管院教MBA,之後才返回台大母校兼職,當時甫卸任台大財金系主任的胡星陽教授,共同創立「萌拓學堂」,以「師徒制」的近身學習方式,協助學生提前對職場情境的理解,練習應對之道,這項實驗性的高校計畫,已先後培育200多名弟子,成為海內外財金領域的尖兵幹才。

台生難脫舒適圈?陳嫦芬坦言:初期「教得非常累」

「剛返回台大教書的前3、4年,教得非常累人。台大學生資質好,但社會上小確幸的氛圍風行,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欠缺急迫感,未必喜歡老師鼓勵他們踏出舒適圈,更不歡迎我提到對岸學生如何優秀的言論。」

萌拓學堂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外系學生在課堂上,質問陳嫦芬的政治立場是不是「親中」?陳嫦芬首先回答他是道地的台南本省人,該名學生反問,「那你的中文怎麼會講得這麼『標準』?」陳接著叫那個學生,用台語自我介紹,自己也用標準的台語自我介紹,「我從小學『漢學』長大,我可以完全以台語演講,講出典雅又有深度的閩南語,跟我做過生意的企業家,包括辜振甫、張國安、吳清友,也都能講得出一口優美的閩南語。」

不過該名學生並不死心,第二堂課又提起了母語的問題,她當場叫那位學生背誦宋詞「虞美人」,接著她再以台語朗誦,並且反問那位學生「台灣人的英文,要怎麼講成有台語腔?」她告訴課堂上的學生,台語也不等於俚俗,每一個人,都應該能驕傲地講自己的母語。

教室 考試(圖/naosuke ii@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ogwrnsk/5020082786/
台大財金系專家教授陳嫦芬坦言,剛回台大教書的初期非常累。陳嫦芬指出,台大學生資質好,但對自己的未來欠缺急迫感,未必喜歡老師鼓勵他們踏出舒適圈。(資料照,取自naosuke ii@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ogwrnsk/5020082786/

「追求深度理解,不需過度焦慮」陳嫦芬點出台灣金融人優勢

「我一直主張,台灣新世代需要對內外情勢的覺察,追求深度理解,不需過度焦慮」,陳嫦芬表示,台灣金融人才有2項先天優勢,首先,台灣人不論省籍與政治立場,「我們都愛台灣」,但愛台灣的心,最好積極拓展為社會上「成就台灣更大更強」的共識與志業。了解台灣過去50年政經發展歷史的來龍去脈,其重要性,跟學習國際知識,追蹤國際情勢一樣重要,學財金的人,理應知道台灣金融業的沿革演進,市場應對經濟發展政策變化的關係,與監理機制的關鍵轉折。

台灣人才的中文實力,則是國際競爭的另一個優勢,台灣人可以有自己的政治觀點,但中華文化的根基不能放棄,「教書這些年,觀察到許多頂尖高校學生的中文能力有退步跡象。網路文字氾濫是主因,而學校與社會對中文造詣的講究追求不如過去,也是原因之一。」

陳嫦芬表示,「我們母語是中文,是台灣年輕人在全球競爭力中很大的先天優勢。這如同我的世代英文的重要性一樣道理。我在清華北大教書,發現大陸菁英固然經過文化破壞,但很快重拾原來的文化底蘊,他們對台灣的了解,普遍遠遠超過我台大學生對他們的認識。」

20190907-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陳嫦芬專訪。(簡必丞攝)
台大財金系專家教授陳嫦芬接受《風傳媒》專訪。(簡必丞攝)

高教集體競爭力下滑 台生「槓龜」機率越來越高

陳嫦芬表示,國際金融機構,特別是香港的機構,過去10幾年需要大量的華語人才,台灣雖然有很好的金融人才,但這幾年中國大陸人才大量投入金融產業,台灣人才面對的競爭越來越慘烈,「中國大陸這15年研究所培育了1、200萬名人才,台大每年4000名畢業生,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

不僅在人數上競爭激烈,台灣高等教育集體競爭力也在下滑,「萌拓學堂」過去幾年,學生們寄到香港國際機構的履歷表,即便附上了老師們的推薦信,槓龜的機率卻越來越高,陳嫦芬表示,「在我們的年代,國際金融機構一年開出5個缺,大約有50個人會寄履歷,如今,同樣的職缺數,往往收到500甚至1000封履歷,裡面多的是取得歐美名校學位的『海歸派』。」

由於人數實在太多,香港的國際機構把人才招聘業務,外包給獵人頭公司,獵人頭公司在篩選過程,直接以大學的全球排名,作為篩選條件,早期台大還在亞洲的前十名,全球排名原本也有70名,當時清華跟北大排名只有200名、180、190名左右,現在整個翻過了,北大清大進到百大,台大則掉到的100多名,若以「百大」為篩選標準,台大學生第一、第二輪就不幸被刷掉。

20170314-台灣大學校門口一景。(盧逸峰攝)
中國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全球排名,已超過台灣大學。(資料照,盧逸峰攝)

為了提高台大學生的「能見度」,陳嫦芬與萌拓的老師們,透過過去在銀行界的人脈,請託國際機構的人資部門,安排台灣學生見習的機會。然而,在有限的見習交流過程,學生們仍得自己主動爭取表現的機會。

「台灣學生的溝通能力很差,不管是中文或英文表達都是,台灣學生太『溫良恭儉讓』了,台大萌拓學堂歷屆學生當中,陸生比率僅占1成,但上課問問題問的好的,講話結構清楚的都是陸生!」陳嫦芬表示,她在第一屆萌拓學堂,誇讚陸生表達能力,台籍學生認為老師偏心,不過,陸生很會講的確是事實,台灣學生在提問上就是沒有鍛鍊。

台大生「下意識反中」 陳嫦芬:喜不喜歡是其次,市場不能忽略

陳嫦芬表示,台大2014年開設「萌拓學堂」迄今,她隱約地可以感覺到台大學生,對於中國的東西下意識地排斥,但過去3年的態度卻逐漸有轉變,對於中國大陸社會的關注,已經有學生開始主張,不該只看中國的「財新網」,應該看更多平台的新聞,學生們了解到中國的政治、經濟治理,台灣都要追蹤關注,但很可惜,台灣媒體並沒有這方面的知識。

陳嫦芬表示,「作為一位金融潛在人才,你首先要把中國看作一個潛在市場,就像是歐洲、北美、日本一樣,都要對他們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動態隨時跟進,我跟台大學生說,要做金融市場相關業務,必須先了解中國,『你喜不喜歡不重要,但是中國是你不能忽略的市場』。」

台大萌拓學堂學生對中國的態度,對照台灣社會過去3年的氛圍,似乎呈現出明顯的反差,陳嫦芬認為,所謂台灣社會「反中氣氛」轉強,應該是說台灣媒體看到的「反中」報導是增加的,但從金融人才的移動來看,台大學生到香港、新加坡與中國大陸發展人數,實際上是增加的。

「反送中」釀轉移潮 陳嫦芬籲:台應開闊視野看待中國經濟

陳嫦芬表示,7年前萌拓學堂的第一屆學生,在香港辦校友會,當時一共有100多個畢業校友參加,3年前,陳嫦芬的同學陳其盛,在香港成立了Taiwanese in Central(簡稱TIC),成立時會員人數高達3、400人;另外,北京的台大校友會2年前也正式成立,當時台大代理校長郭大維,還親自去開幕致詞,現在會員人數也高達400人。

陳嫦芬表示,很多台灣金融人才到了香港發展,今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已經讓部分金融機構,開始將部分業務轉移到新加坡、深圳等地,台灣籍員工也被鼓勵到新加坡發展。

反送中示威者8日在中環地鐵站外放火。(美聯社)
香港反送中事件已越演越烈。(資料照,美聯社)

「香港人普通話不如台灣,加上這幾年,中國大陸企業到東南亞發展,中國在當地有很多財富移民,台灣人不僅有文化素養,相較於香港與中國金融人才,不僅更能吃苦耐勞也比較誠信。」

「台灣有天時地利之便,若加上人和,很有機會參與未來至少區域的各種發展」,陳嫦芬認為,台灣的新一代願意關心社會,參與政治是一件好事,但不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度隨政治事件或人物起舞,她相信,台灣社會上仍有一群高度敏銳,且願意拓展觸角的年輕人,不會認為「愛台灣就是要討厭中國」,他們願意用更寬廣視角,看中國經濟機會,他們以開放的胸襟,務實看待大陸種種,並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