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三大市場不可偏廢,產業宜精益求精

2016-09-30 06:50

? 人氣

蔡英文總統巡視新竹產業(總統府)

蔡英文總統巡視新竹產業(總統府)

談完五大創新研發產業,可以發現其中有些共通的概念。第一個共通的概念叫做群聚,蔡政府不要這五個產業遍地開花,而是具有地理區域集中的概念,希望藉此引導讓相關產業形成產業群聚 ( Clustering ),理論上是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果,不管是垂直還是水平,水平群聚的優點是集客能力強,只要去一個地方就可貨比三家,交易成本就為降低,過去台灣電子產業就是靠產業群聚效應爭取國際大型訂單。垂直群聚先有一個大型核心工廠,讓周邊的公司提供服務或生產,像日本豐田汽事在名古屋的工廠旁,就有很多跟豐田做生意的零組件廠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產業多偏向水平跟垂直混合型群聚,例如桃園、新竹、台北的電子業、台中的機械業、高雄螺絲螺帽產業等,多由兩個以上核心公司產生地理群聚,周邊相關企業搭配衍生產業群聚。就我的看法,提倡新產業一開始就設定地理群聚是相當正確的,但是地理群聚也不能是無中生有,因為無中生有也是有一定的困難,這次的政策規劃比較接近無中生有的是亞洲矽谷和台南綠能產業基地,這兩者基本上要從零開始,相對辛苦。

第二個概念就是堆柴,一個產業的產生需要技術、人才、勞工、土地還有資金,還需要有周邊服務型產業等條件。所以有了群聚,就要在群聚地點去堆柴火,原來只有土地沒有人才,就要協尋人才;如果原來有人才沒有土地就尋求土地,所以五六個條件要同時到位,產業才會燒得旺,這就考驗政府的執行力;比如說台南沙崙當地並沒有很多綠能專家,如何把資金、人才與在地的條件像是土地、政策整合在一起,就是政府該做的事情。

第三個概念是幫助就業,這次產業政策相較過去規劃要來得照顧中南部,這也是希望提供給台北、新竹以外的地方也有發展高端科技產業的可能性,透過產業發展帶動學子回流。

以上兩點是五大創新產業發展政策的共通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配套措施,像是產業創新發展基金,由國發會規劃跟啟動,初步規模大約在一千億台幣,政府出資不超過百分之五十,須募集民間資金甚至國外資金,如果順利募集完了以後,希望能比照新加坡淡馬錫經營方式,由專業經理人來執行。產業創新發展基金肩負協助政府發展創新產業的責任,它不是個主權基金,所謂的主權基金,資金來源百分之百是政府的,一般也不會投資風險性太高的產業,主要是用來爭取國家財富能夠比購買公債更高的回報率而已。而產業創新發展基金最大的挑戰在於立法院是否干涉,如果行政院沒有辦法擺脫立法院對於此基金細部干涉的話,基金基本上就無法發揮太大作用,所以能夠做到能百分之百民營又肩負政府發展創新責任,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實際是否可突破困境就在政府自己本身是否想突破,我們都希望能夠成功。

2016-09-19-蔡英文參觀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台灣光子源」02-取自總統府網站
蔡英文總統參觀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台灣光子源」。(取自總統府網站)

另外,蔡總統亦提過好幾次關鍵產業要組織國家隊,國家隊的概念源自於韓國與中國大陸競爭的時候,我們認為他們是國家資本主義,所以政府力量集中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然後透過大型企業的特別優惠合作或是國有企業的掌控突破技術障礙,比如說高鐵、DRAM、面板等,這次蔡總統呼籲,希望從事國際競爭強烈產業的台灣廠商團結起來成立國家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訂單出訂單,但基本上這是種道德的呼籲,商業的從事當然會考量所謂的比較利益,明明從國外購買技術更便宜,或者明明進入國外市場的獲益更高,要廠商放棄這些明顯的比較利益而去救台灣產業,既不符合商業本質也不符合人性,除非政府可以相對地給予一些誘因,否則不容易達成。

所以我認為國家隊的概念是響亮的政治口號,但實質上在發展產業的時候,還是要了解台灣真正需要的不是組織國家隊,真正需要的是充實競爭力的基本要件: 技術、尖端人才、市場,和健全的投資環境。

第一個是關於技術,政府其實每年透過科技專案或者科學發展基金對產業發展所需技術已經投入相當多的錢,在這方面我們的表現沒有比其他國家差;第二個是關於人才,人才現在是一個非常大的危機,現在社會上出現均貧、民粹,講好聽一點社會氛圍是打肥貓,打肥貓是要去找懶惰的貓,沒有作用的貓,那如果是稀有人才,其實台灣的待遇已經遠低於鄰近的國家,所以在待遇方面不能再低了;如果民粹思想只是要把大家一起往下拉,會嚴重影響到台灣產業競爭的生命力。現在講的人才並不是指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還不能算是人才,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政府來說是就業的問題,不是人才問題;關鍵人才是指在一個領域裡面已經長時間栽培,具備一定的能力,沒有這個人的話,企業競爭力會減弱。我們有技術經驗豐富的主管,也有很多工廠資深的廠長、工程師,也有很多具有國際操作行銷跟財務經驗的人員,甚至有具有大型研發計畫管理人才,這些對台灣產業來說都是關鍵人才,但這些人現在在台灣的平均薪資跟可以發揮的空間,其實已經長期、持續落後於鄰近國家,所以我認為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第三個是市場,台灣先天上是比較小的市場,過去運用中國大陸的生產要素成功地連結歐美的市場,曾經一度在歐美市場的市佔率表現亮眼,現在眼看隨著紅色供應鏈的興起,成功方程式就要被中國大陸給切斷了,所以眼下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融入紅色供應鏈,其次就是積極發展工業4.0,這樣台灣才有可能持續地跟世界最尖端成熟的工業市場直接鏈結不會斷鏈;此外,我們還需要放眼新興市場,不管是印度、印尼、或其他東協市場,其實台灣市佔率還是相對不高,所以我認為新南向政策可以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也就是東南亞十國,再加上南亞的五國,一共是十五個國家,那麼其中最大的就是印度,那麼其次是印尼跟菲律賓、越南、泰國等,這些國家都算是我們很多新產品的處女地,可積極開拓;儘管如此我認為也沒有任何理由或原因需要放棄大陸市場,所以在市場要素的部分,應該要增加新興市場的開拓,但不應該放棄大陸市場,還有透過其他的自動化或是先進製造技術精進,持續掌握歐美市場,三者不可偏廢。

第四個是投資環境,比如說資本市場,最常見的就是股市。新創產業也好,大型的跨國企業也好,所需要的資金供給來自不相同的系統,對於企業來講,資金來源越充沛,越有規模性,成為比現在更大的企業的可能性才會比較高。我們都以為台灣某些大企業都已經夠大了,其實是個誤解,富士康鴻海集團、台積電都還沒進入世界的前一百大,有人認為,百大企業都是大國的企業,只有大國有能耐,因為內需市場夠大,其實根據最近的研究,有很多小國都有比台灣更大型的企業。舉瑞士為例,瑞士人口只有八百萬,土地只有台灣的二分之一,可是瑞士有四家企業是世界百大企業;再說荷蘭,荷蘭人口比台灣少,土地面積跟台灣差不多,可是荷蘭也有三家企業是世界百大企業,其他像瑞典、丹麥這些地理或的人口或GDP跟我們類似的國家或比我們還要小的國家,都出現過而且持續擁有一些比台積電或鴻海更大的企業,可見得小國是可以出現大型的企業的,而這些國際性的企業其實在國際戰場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技術領先或品牌獨特性,否則很快就被淘汰。

蔡英文VS.10位重量級生技產業人士座談。(製表:風傳媒、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輔仁大學、台北大學校友總會、宜蘭大學、美吾華、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大陸台商經貿網、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網站、陳明仁攝)
蔡英文VS.10位重量級生技產業人士座談。(製表:風傳媒、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輔仁大學、台北大學校友總會、宜蘭大學、美吾華、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大陸台商經貿網、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網站、陳明仁攝)

剛剛說瑞士有四家國際大企業,除了有一家是金融業以外,事實上瑞士有一家食品業舉世聞名,也就是世界最大的食品集團 - 雀巢,雀巢是排名世界六十名左右的公司,另外瑞士還有兩家生技公司,一個是諾華,另一個是羅氏,諾華是世界第二大藥廠,羅氏是世界第五大藥廠,所以這些小國大企業是很令人敬佩的,其實瑞士本身過去在生物製藥是利用德國和法國的基礎,而不是完全從自己國家內部基礎工業做起,瑞士注重研發、注重品質,也在世界各地購併延攬技術、人才、實驗室等,所以現在世界六大藥廠裡面有三分之一是瑞士,其他的藥廠都來自美國等大國,所以瑞士小國成就大企業的證明,是我們未來希望台灣哪一天也能出現像這樣的公司,目前國內確實有一些企業感覺在技術或產品概念上的領先,是具有成為國際型企業的潛力,這些企業如果要變成國際性企業需要有三種養分,第一種是市場,第二種是人才,第三種養分是資金,資金我建議能讓他們到世界上其他市場上市,這樣子可以避免在單一市場上市的風險;第二個是人才,事實上剛剛提到瑞士、荷蘭的例子,他們都不是只有使用自己的人才,而是使用大量的國外人才,這方面我們必須要急起直追,甚至研發也可以在國外做,也不一定要在國內做;第三個就是三大市場不可偏廢,新興國家、先進國家,以及鄰近的中國大陸。

我下的最後結論是,我認為蔡英文政府林全內閣提倡研發創新型產業是非常正確的策略,但在執行時對於原先就發展得不錯還有持續開發潛力的產業,應該要再繼續加碼,提升研發能力以及提高資源規模,然後替這些產業鞏固既有的市場以及開拓新的市場,從某種程度來講,鞏固這些潛力企業對於台灣的經濟影響遠大於發展全新的產業。

最後引用李家同教授曾經講過的一句話,他說,創新不是只有新益求新,更應該是要精益求精。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產業發展的策略時,不要只想到缺口,發展新技術或新產業的成本效益低、風險高,時間也會拉長,何必捨近求遠呢?我們其實應該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既有基礎的潛力產業或產品,持續地精益求精,這一點是我覺得政府有可能忽略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為工研院長室資深特別助理。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