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專欄:「主體性不明確」就是台灣的病

2016-09-19 07:10

? 人氣

古代中國胡漢對立時代,有「漢人學得胡兒語,站在城頭罵漢人」的名句。王屏生及馮明珠就是那種人。他們的談話看似理直氣壯,其實心虛氣弱,本質是黑格爾「主奴辯証關係」所說的「血腥戰爭在歷史上會以畏死者投降而形成主人與奴隸關係」,主人是比奴隸更勇敢更優越的人,因為「屈服於死亡恐懼的一方不能超越動物本性,也就是缺乏自由意識。」中共是主人,趨附中共、甘為中共鷹犬的中華民國國民是奴隸,或幻想未來成為奴隸頭目(如台灣特首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笛卡兒以「我思,故我在」建構人的主體性或主體意識。國家的主體性以此類推,是「我是,故我在」,或像卡繆《反抗者》一書說的「我反抗,故我在」。反抗什麼?反抗對方的「主人身分」。當對方自居於主人身分,自認有權否定人的共同價值及基本權利(例如獨立、自決、人權、自由)時,他的主人身分就該被否定,因為失去了這些共同價值及基本權利,人就不成為人,世界就會失序,「反抗所追求的就是這個秩序。」

醫治台灣主體性不明確的病,需要強化台灣的主體意識,包括提升自信心。《自由時報》一篇媒體投書說得好:「麵包師傅吳寶春被媒體問及何不進軍中國市場,到對岸拓展麵包事業?他自信的回答,中國不代表全世界,希望大家能不斷創新商品形式、提高商品質量,把全世界吸引到台灣。他的話對照王姓台商批評政府不講九二共識、直指台灣社會有病,我們的確該承認,台灣社會的確有一部分人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種病的學名或可稱做泛中國市場與中國依賴症候群。」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