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新加坡的建國經驗:《台灣健檢書》選摘(1)

2016-09-19 05:40

? 人氣

圖為新加坡中秋節氣氛最濃郁的街區牛車水(圖/新加坡旅遊局)

圖為新加坡中秋節氣氛最濃郁的街區牛車水(圖/新加坡旅遊局)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李光耀逝世。對於這位帶領新加坡獨立建國的領袖,一般的印象是獨裁、家父長制,但是也有很多人崇尚他的治國理念。他究竟如何使新加坡成為全世界都不可忽視的國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人說,台灣現在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實這在國際法上是有問題的。首先,台灣自己有沒有宣布過獨立?第二,什麼叫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這個「國家」包括的範圍是什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真的都贊成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嗎?都自然而然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嗎?這些都不能夠自然而然地劃上等號。殖民地宣布獨立,是不是原來這塊殖民地所有的地方,都要變成新國家?還是有一部分不是新國家?還是這裡面所有的人,都自然而然就直接過渡為新國家的國民?這都是不一定的。

有很多人說,台灣已經可以選總統,有憲法,有軍隊,所以台灣也是一個國家。這一點,從新加坡的經驗來看,是有問題的,因為新加坡自己選出獨立代表新加坡的領袖是在一九五九年,當時它是作為英國殖民地下的一個自治邦,但是它已經獨立地選出了自己的最高領袖,而且也有一本Constitution of Singapore,但它不是獨立的國家。李光耀在一九五九年當選的那個職位,叫作Prime Minister,翻譯成中文是總理,但這只是一種國內行為的稱呼;如果沒有對外宣示成為國家,即使在境內選出了最高領袖,制定了法律,都只是內部行為。

對國民身分與領土加以規範

新加坡在一九六五年宣布建國時,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規範,就是在新加坡憲法第五十三條裡面,明確規定什麼人叫作新加坡的國民、怎樣的人才算是新加坡的國民,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新加坡建國之後,國民要辦理註冊―當時住在新加坡這塊土地上的人要去註冊,才成為新加坡共和國國民,不是自然而然成立的;如果沒有去辦理註冊,當然就不是國民。第二個是劃定新加坡跟其他國家的疆界範圍,所以後來爆發了跟馬來西亞的爭議,就是有一個島嶼在新馬中間,當時新加坡宣稱這個地方是它的,馬來西亞很不高興,後來雙方到國際法庭上打官司,前幾年宣判,把這個地方判給了新加坡。這就是說你的領土主權一定要跟人家劃分清楚,不然拿什麼去跟人家打官司?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攝於1964年7月29日(美聯社)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攝於1964年7月29日(美聯社)

新加坡現在就很確定什麼叫「新加坡」─歷史上,新加坡曾經是個地理名詞,現在新加坡是個國家名稱。所以什麼叫新加坡人?就是有新加坡國籍的人叫新加坡人。怎樣取得新加坡的國籍?新加坡在憲法中有規定,有相關法律的規定,不能模糊,特別是現在有很多人想要移民過去的時候。從歷史上看,現在的新加坡共和國,並不是英國統治下的新加坡殖民地的全部,而在英國統治的時候,新加坡殖民地的範圍也曾經有變化。

而中華民國在這一點上,卻是長期模糊的。對於領土的範圍、國民身分的認定原則都不清楚;到底什麼人叫作中華民國國民?這在中華民國憲法裡面並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到底包括哪些人?所以在一九九六年,當時的政府曾經做過一件事情,打算要研究一個案子,叫作「中華民國國家地位正常化研究案」,就是說,到底怎樣的人叫作中華民國國民?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地區,到底要如何定位?那裡的人算不算中華民國國民?這些都要搞清楚,不然就會有許多嚴重的問題。譬如說陸海空軍刑法裡面,對於洩漏軍機這件事情,現在如果有人洩漏軍機給中華民國的敵國,罪判得非常重。可是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算不算是中華民國的敵國?我們的敵國定義到底是什麼?這跟我們自己的國家定位是有直接關聯的。這一點,很多人都覺得不太重要而忽略,但是對於一個現代國家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到底你的國名是什麼?範圍是哪裡?宣布獨立之後,原先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新國家的國民嗎?新國家的範圍就一定包括舊有殖民地的全部範圍嗎?這都是不一定的,都要經過正式的程序才能算數。

有人曾經這麼說:「任何人只要認同台灣,認為自己是台灣的一份子,他就是台灣人。」這到底是把台灣這個定義變成地理名詞,還是國家名詞?如果台灣是一個國家,任何人認同也好,支持也好,其實都不當然成為這個國家的國民,國籍的取得有一定的程序。同樣地,你作為一個國家的國民,不一定要認同這個國家,不一定要愛這個國家,只要在法律上不叛國、不違反法律就可以了。台灣長期以來就是沒有清楚定義「台灣」到底是什麼,都是在打迷糊仗。

積極發展外交

第二個是發展外交。新加坡獨立了之後,據統計,李光耀出訪各國八百多次,他來台灣有記錄的就有二十五次,去中國是二十四次,韓國去過六次。作為新加坡的領袖,他認為元首外交、領袖外交是最好的途徑。

李光耀多次以總理身分來到台灣訪問,他發現當時中華民國的蔣中正總統不太出訪,但是會派行政院長或當時擔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出訪。但是到了蔣經國於一九七八年繼任總統之後,當時中華民國雖然還跟沙烏地阿拉伯、南非、韓國有邦交,可是他發現蔣經國擔任總統後幾乎不出訪、不去任何地方,不太透過出訪去發展跟這些國家的關係,而李光耀是不會這麼做的。

其次,他積極參與區域組織的創設跟活動。新加坡在建國之後,除了加入聯合國之外,也立刻推動成立一個重要的區域組織,叫作「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簡稱東協),它是創始會員國之一,和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五個國家一起組織了這個東南亞最重要的國際平台。因為李光耀意識到新加坡要作為一個正常的國家,一定要跟區域間其他國家聯繫並發展關係,因此除了聯合國以外,就必須成立一個獨立的組織。而且聯合國裡還有很多歐洲、美洲、非洲等其他地區的國家,新加坡作為一個東南亞國家,只是一百多個國家中的一個,聯合國平時不會特別在意新加坡的立場跟利益,所以成立一個區域組織,對新加坡的利益比較大,因此積極參加東協的創立,創立之後也非常活躍,並不因為它是一個小型國家而不去參加這樣的組織。

在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建國的時候,全世界承認中華民國這個政權的國家超過七十個——台灣其實不是從以前到現在都在外交上這麼衰落。一九六五年,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跟美國、加拿大,在亞洲跟日本、韓國、菲律賓這些主要國家,都還有外交關係,卻從來沒有想要去參與區域內的組織。現在有人覺得不能參加亞投行很糟糕,其實當時創立東南亞國協的時候,除了印尼之外,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都跟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如果台灣當時想要加入東協,不是沒有機會,而如果當時加入的話,就多一個國際組織的會籍,因為東協的會員跟聯合國的會籍是沒有連動的,被逐出聯合國,不代表同時要被逐出東協,而且東協並沒有逐出會員國的條款。

蔣經國與李統耀。
蔣經國與李統耀。

中華民國長期以來對於外交都比較保守,尤其是在蔣經國擔任總統之後。蔣中正總統時代還比較靈活,經常派遣代表去外訪其他國家,或接見其他國家的領袖,譬如美國的艾森豪總統、日本的佐藤首相、韓國總統朴正熙、約旦國王、泰國國王。周邊國家的領袖也經常到台灣來,他都予以盛大接待。而且,當時他認為外交很重要,所以一度任用國際間知名的人,譬如葉公超先生擔任外交部長。可是到了蔣經國總統時代,中華民國外交就整個保守起來,他任用的外交部長,像朱撫松先生、沈昌煥先生,都是非常非常保守的人物。這和大家對他們兩父子的認知不太一樣。台灣今天的社會價值跟所有的觀念,大部分是在蔣經國時代形成的,尤其是對外交的保守,甚至還有不少台灣人抱持「外交無用論」,認為跟其他國家的來往不重要、加入國際組織不重要,這都不是現代國家應該有的態度。

爭取與其他國家的互相支援

李光耀在建國之後也尋求外援,當時他認為英國跟以色列是最值得學習的對象。首先,因為新加坡整個是受英國系統影響,包括所有的法制、觀念,採取的是英國的普通法,而李光耀自己也是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事實上建國初期的許多菁英,不分種族,大概都是接受英國教育的,所以他會覺得應該學習英國。

此外,他覺得以色列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國家,因為以色列是一個小國,種族也很複雜,而且歷經了幾次戰爭——新加坡建國之後第二年的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就跟中東國家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獲得很大的勝利,當時李光耀派人到以色列,以色列也很樂意提供新加坡協助。為什麼?雖然新加坡建國時,人口只有二百六十萬,到一九七○年,人口大概超過三百萬,沒有什麼資本可以跟以色列進行經濟合作或採購,但它是聯合國會員國,在聯合國的所有國際組織裡都有一票;換句話說,以色列若幫新加坡,新加坡在重要的國際組織裡,對以色列有任何關鍵利害的投票,都可能給予支持。所以,新加坡這樣一個城市國家,之所以能得到別人的支持,靠的就是它有一個獨立的地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國際組織裡有一定的代表權,可以在重要的時候爭取別國的支持,以及支持別的國家。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一個國家強調「軟實力」,而最重要的軟實力就是獨立國家的地位。

中華民國就不一樣,第一,中華民國堅持自己獨特的制度。中華民國的制度是一個充分結合社會主義的制度,在整個東亞,除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最強調社會主義的就是中華民國,強調有自己的社會主義制度,有特殊的國情,是作為中國的一個代表性的政府而存在,這是基本立國精神,所以在國際上來講,當年認為不需要加入東協(ASEAN),因為是作為中國的代表政府。這種心態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改變,所以全世界目前也都從它們對中國的政策來衍生出對台灣的政策。第二,中華民國堅持中華文化。新加坡的菁英都是熟悉英語體系的人,但是英語在中華民國是外國語,而且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所以在跟許多國家接觸或是相處的時候,相同的語言比較少。

不能太依賴美國

在對美國的態度上,我們跟新加坡的差距也是蠻大的。雖然李光耀會講流利的英語,也經常去訪問美國,可是他認為新加坡不能太依賴美國。他認為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對美國來講不是那麼重要,新加坡最重要的戰略位置是位於麻六甲海峽的頂端,可是麻六甲海峽周邊的國家,譬如印尼、馬來西亞,在一九六○年代都是反共的國家,換句話說,麻六甲海峽就算被印尼或馬來西亞控制,對美國都沒有什麼太大影響。所以,李光耀不會強調美國為了要在亞洲、要在東南亞反共,就一定要支持新加坡,他認為這是不可靠的;美國沒有統治過新加坡,也沒有任何條約義務,所以他認為不能夠自己吹噓新加坡對美國或是其他任何國家的戰略價值。獨立必須靠自己確保,要靠別人因為害怕失去你而會如何如何……李光耀認為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所以他不期望美軍來協防新加坡。新加坡所有的國防文件,不管是公開或半公開的,都強調新加坡一旦被外敵入侵,一定要獨立作戰,絕對不會期望美軍的幫助,因為美軍沒有為新加坡作戰的義務。這是新加坡自始的認知,而且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李光耀與美國總統歐巴馬
李光耀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美聯社)

但是中華民國就不一樣。在美國撤銷承認之前,因為美國在台灣有駐軍、有美國軍事顧問團,所以中華民國長期以來的國防計畫幾乎都和美國有關,當時有個計畫叫「樂成計畫」(Rochester Plan),這個計畫的概念是一旦台澎金馬遭到中國大陸的進攻,國軍會先期進行抵抗,一定的時間之後,還是要依靠美國的介入、美國的協防來得到最後的勝利。一直到今天還是如此。倘若中共武力犯台,政府一切的計畫跟戰略想定,都還是假定國軍抵抗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會來支援,也必須要依賴美國的支援。

當然,新加坡所會面臨到的外敵,跟我們所面臨的外敵,強弱是不太相同的,所以也不能說我們的這種想法是不務實的,畢竟中國是一個蠻強的國家;但我們是所有情況下都假定美國一定會來支援,這跟新加坡有很大的不同。李光耀在帶領新加坡獨立之後,沒有跟美國簽訂任何防禦條約;當時南越有,泰國也有,但是李光耀認為不需要,而且一直到現在,兩國也沒有任何共同防禦條約,只有相互軍事合作的條款。李光耀認為,跟美國發展關係,一定要看新加坡能夠幫美國做什麼事情,因此在一九九○年的海灣戰爭爆發之後,新加坡第一時間就跟美國表示願意派兵參戰,也的確派兵參加多國部隊;後來在一系列的反恐戰爭裡面,新加坡也都派軍隊參戰。他的意思就是「我們一定要在跟美國的關係裡顯示我們對美國有所貢獻,而不是期待美國覺得我們很重要,一定要來協防我們」,這是李光耀非常現實的戰略考量。

作者與新作《台灣健檢書》(玉山社)
作者與新作《台灣健檢書》(玉山社)

*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澳洲國立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關係系博士。會計師高考及格。長期關注台灣政治、社會、文化及歷史。現任職於台北醫學大學。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台灣健檢書》(玉山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