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芬專文:戰火下的孩子與孫子輩如何轉換悲情?

2016-08-24 06:50

? 人氣

然而,「戰火下的孫子輩」卻不願意再繼續活得那麼不明不白了。自小在家裡,他們雖然擁有優渥的物質環境,但長期看到長輩對骯髒不合理的事只知保持沉默,對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不知抗爭,對別人無端受苦的事同樣也不具備同理心……等等,相當不以為然。他們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殘酷與戰後生活的困苦,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是在快樂無憂的環境中長大。父母輩長期習慣的沉默,在他們心裡烙印下的,不啻是另外一種心靈創傷。他們無法與雙親無話不談,親子關係因為被重重心理陰霾屏障,也經常顯得不穩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不僅受害者及其子女是戰爭傷亡的受害者,「加害者」及其子女也會因為加害者不願意坦誠面對過往、不願意面對自己心靈的創傷,遂讓自己陷自己於另一種形式的受害情境,而且還會讓這種心靈陰影長期所造成的後果,在自己家庭裡成為代代相傳的負面暗影。誠如米雪莉西夫婦在《無力哀悼》一書所指出,當大家對發生過的事噤聲,不願意讓歷史真相有被揭露的機會,後代子孫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在不自覺中真正學到的,就是不要相信自己真實的感受。然而,一個不相信自己真實感受的人,也不會相信別人的感受。當大家生活在一個互信薄弱的社會,所有的人—不管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的後代—只有繼續當受害者。

花亦芬與其新書《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先覺出版社提供)
花亦芬與其新書《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書封(先覺出版社提供)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先覺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