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傷害、環境窘迫、日夜顛倒……全球每年上億「實驗動物」為科學犧牲,牠們的痛苦值得嗎?

2019-08-04 09:10

? 人氣

霍金斯認為此案例可看出,環境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可能還大於疾病本身。反之,若動物接受實驗時充滿壓力或孱弱不堪,研究結果可能失準,測出的安全性或功效也有疑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好的動物福利,代表不好的研究,」霍金斯說。

3R原則:替代、減量與精緻化

霍金斯指出,科學社群多年來都在爭論,嘗試建立更有效的動物實驗準則。英國學者曾於1959年提出「3R原則」,包括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和精緻化(Refinement),包括積極使用其他方法代替動物實驗、減少動物的使用數量,並盡量優化程序以減少動物痛苦。RSPCA多年來也協助全球動保組織推廣「3R原則」,還聘請32位專職科學家提供動物福利的相關研究。

台灣《動物保護法》亦規定,只有必要情況才能進行動物實驗,並遵守「最少數量、最少痛苦」的原則,實驗機構也必須設置「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IACUC),以監督實驗與照護情形。

RSPCA最常面對的大哉問,就是「為什麼要關心實驗動物?」霍金斯打趣說,合適的實驗動物並不便宜,考量經濟效益,人們應珍惜所有資源。但她也強調,無論哪一種動物都是促進人類繁榮的重要因子。因此,每一次動物實驗都需要衡量其背後的意義跟傷害,若傷害大於意義,就不該放任以科學為名的虐待。

「說到底,這也是為了人類自己,」霍金斯說。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