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諾曼第登陸75周年,不該缺席的中華民國

2019-06-16 07:20

? 人氣

1944年諾曼第登陸戰,「D-Day」前等待乘坐登陸艇的美軍士兵。(AP)

1944年諾曼第登陸戰,「D-Day」前等待乘坐登陸艇的美軍士兵。(AP)

今年6月6日,是諾曼第登陸75周年,對於全球軍事迷而言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日子。相信很多人踏入軍事研究的領域,都是看了諸如《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等電影,或者《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等影集開始的。對於西方各國而言,諾曼第登陸更是自由民主戰勝獨裁專制的一個重要歷史篇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華民國雖然是二戰戰勝國,但是因為距離諾曼第海灘過於遙遠,而且在歐洲戰場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所以海峽兩岸的領袖都沒有選擇在這個重要的日子發聲。畢竟對於強調「去中國化」的蔡英文政府而言,中華民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是「發生在外國的事情」。而在這個中共與美國大打貿易戰的緊張時刻,習近平似乎也沒有為諾曼第登陸發言的必要,以免被解讀為討好西方。

彼此影響的歐亞戰場

不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世界其實已經慢慢進入全球化的時代,發生在歐洲與亞洲的事情,本來就是相互影響的。比方說日軍在1940年9月進軍法屬中南半島(French Indochina),以切斷中華民國經由越南北部邊界取得戰略物資的行動,就受到歐洲戰場的局勢發展影響。因為法國已於6月25日向納粹德國投降,並成立了親軸心國的維琪政府,讓日軍的行動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急於報珍珠港之仇的美軍制定了由中國起飛空襲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計劃。依據這個簡稱為「哈波羅」(HALPRO)的「哈佛森計劃」(Halverson Project),第10航空軍將以12架B-17E與一架B-24D對日本實施大規模空襲。不料受到北非戰局影響,這批已經抵達印度待命的重轟炸機又緊急調往埃及,抵擋隆美爾對托布魯克(Tobruk)的攻勢。

1944 年6 月6 日,,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組成的盟軍前往法國諾曼第海灘,準備登陸奇襲(美聯社)
1944 年6 月6 日,,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組成的盟軍前往法國諾曼第海灘,準備登陸奇襲。(美聯社)

從上述兩起案例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所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在於歐洲與亞洲的戰局彼此相互影響。站在國民政府的角度,中國戰場的地位之所以沒受到重視,就是在於英美盟國「歐洲第一」的政策。在羅斯福總統無法把擊敗日本的順序擺到擊敗德國之前的情況下,納粹德國越早崩盤確實對中國的情勢是越為有利的。

所以蔣中正對遠在歐洲的戰場局勢,一直是抱持密切關心的態度。根據大陸學者楊天石的研究,蔣中正曾私底下暗中支持德意志國防軍內部反希特勒的行動。另外曾擔任駐德武官的駐英國武官桂永清將軍,也曾在蔣中正的指示下與德國空軍元帥戈林(Hermann Göring)親信洋克(Kurt Jahnke)聯繫,以其策動更多的德軍派系加入反希特勒陣營,以加速納粹政權的垮台。

可見當盟軍在諾曼第海灘上建立灘頭堡的時候,蔣中正心中的龐大壓力已經紓解了一半。即便不從中華民國的利益出發,軍國日本與納粹德國同屬二戰時期大搞侵略及殘害人權的法西斯陣營。中華民國「民有、民治、民享」的立國精神與英美等自由主義國家信奉的價值相符合,諾曼第登陸在台灣更該被視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只可惜大多數的台灣人無非藍綠,對於發生在台澎金馬之外的歷史事件都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只有馬英九總統,曾經在2014年接見來自英國的外賓時,特別對諾曼第登陸70周年的活動發表過看法。五年後的今天,自詡與英美各國信奉同一民主價值的蔡英文,卻對這個重要的日子不發表任何看法,確實是讓人感到遺憾。

中華民國沒有缺席

可事實上,諾曼第登陸並不只是給中國戰場的局勢帶來了間接影響,實際上中華民國在這場改變人類歷史的軍事行動中也沒有缺席。原來為了重建在抗戰初期遭到日本海軍摧毀的中華民國海軍,國民政府曾經派遣24名海軍軍官前往英國受訓。他們當中有21人,有幸隨英國皇家海軍艦艇一起見證了1944年6月6日的「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

因為這個原因,習近平在2015年訪問倫敦並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說時,特別提到了這24名海軍將士參與諾曼第的事蹟。習近平的做法,固然有改善中共與西方國家關係之意,但確實也希望收割當年這段中華民國海軍見證的歷史。據戰後來台的葛敦華將軍回憶,他們這批參加諾曼第登陸的21名海軍軍官當中,確實有10人在1949年後選擇留在大陸。

這10人當中,又有郭成霖、盧東閣、黃廷鑫、王顯瓊與張家瑾五人確定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可實際上戰後出任中華民國海軍要職,並隨政府來台的諾曼第參與者其實更多。比如海軍第九任總司令鄒堅上將、海軍官校第10任校長白樹綿中將及海軍參謀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的牟秉釗中將等,都是忠貞的中華民國軍人。

沒有來台灣的人,大多數也並非是因為變節投共才沒來的。比方說海軍雷電學校第1期畢業的姜瑜,在戰後就因為受到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提拔出任伏波號驅逐艦的艦長。結果在「二二八事件」爆發時,趕往台灣平亂的伏波號不幸為招商局海閩輪撞沉,姜瑜也因此葬身大海,自然無法隨政府來台。還有以林炳堯為代表的諾曼第親歷者,選擇在大陸淪陷後前往香港定居。

官至中華民國國防部常務次長的葛敦華將軍,則是來台灣的諾曼第登陸親歷者中又一個表現傑出的代表。從軍中除役之後,他先後擔任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等歷屆總統的戰略顧問。直到2010年去世以前,葛敦華將軍仍關注中華民國海軍兩棲及水下作戰相關能力的提升,並致力於維持台灣與英美海權國家的學術交流。

諾曼第登陸的中華民國海軍見證人,前國防部常務次長的葛敦華將軍。(葛明提供)
諾曼第登陸的中華民國海軍見證人,前國防部常務次長的葛敦華將軍。(葛明提供)

退休後葛敦華多次拒絕對岸邀請回鄉探親,只因為害怕自己對海權上的知識為中共利用來對付台灣。以葛敦華將軍為例,可見多數參與諾曼第登陸的國府海軍軍官並沒有基於對民族主義的認同,轉而效力中共。也難怪前駐美國大使沈呂巡先生曾經表示:「當年這批我海軍軍官,若干名正好在支援登陸的英艦,躬逢其盛,而且其中大多數日後來台,成為我海軍的將領,與中共只有敵我關係。」

歐洲應正視中華民國的貢獻

可惜的是,長久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都沒有在諾曼第登陸話語權的掌握上下功夫,導致台灣遲遲無法與西方國家一起共享這個歷史光榮。比方說2006年台灣正值陳水扁執政,對抗戰論述採取全面棄守態度,給了中共捷足先登的機會。利用當年法國政府向投共的黃廷鑫補發榮譽勳章的機會,中共得以「二戰中國」繼承者的身份強調自己在諾曼第登陸的篇章中有一席之地。

另外一位諾曼第登陸的參與者,晚年定居香港的林炳堯中校。(李崇威提供)
另外一位諾曼第登陸的參與者,晚年定居香港的林炳堯中校。(李崇威提供)

不過風水輪流轉,現在中共又受到貿易戰影響而與西方關係緊張,曾經在倫敦表揚24名海軍英雄的習近平,今年索性選擇不對諾曼第75周年發表任何言論。習近平甚至還以紀念中共與蘇聯建交70年為理由,前往莫斯科與普丁會面並宣誓俄羅斯才是「中國最知心的好朋友」。可見中共對諾曼第登陸的紀念並非出於真心,只是一種拉近與西方國家距離的手段。

台灣沒有利用中共與歐美關係緊張的機會,在諾曼第登陸的歷史話語權上有更積極的表現,確實是讓筆者感到遺憾。但撇開政治來說,無論當年這21名中國海軍軍官在諾曼第登陸中扮演的角色多麼間接,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人,都參與了這場改變歷史的戰役。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只要還認同自己是「二戰中國」歷史的傳承者,就該努力爭取中國人在這段歷史中扮演的地位。

即便是對於那10位沒有來台的諾曼第登陸參與者,包括那五位戰後加入解放軍海軍的軍官,只要二戰時還是中華民國的軍人,台灣也應該肯定他們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對於中華民國參加諾曼第的這段歷史,包括英國還有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也跟該予以肯定。可相對於美國,英國與法國面對中華民國參加二戰的歷史一直採取相當消極的態度。

直到今天,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連國軍支援緬甸戰場的事跡都隻字不提,很難想像英國會關注這21名軍官在諾曼第登陸中的作用。至於法國,在諾曼第海灘上懸掛的諾曼第戰役參與國國旗當中,卻始終不見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則是更讓人失望。期待到2024年紀念諾曼第登陸80周年的時候,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