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兒園年閉館三天,思考如何從日常生活,有效提升幼兒教育的這件事

2019-05-22 17:23

? 人氣

每年教育研討會,幼兒園都會閉館三天不開門,這三天請家長把孩子帶回家安自行排活動,讓老師能在工作之餘持續進修。今年我們把主題訂在自我價值(Self-Worth/ Selbstwert)的討論和檢討。這樣看似空泛且籠統的主題,德國人卻整整花了幾乎三天的時間討論。每個老師從自理能力,自信建立,自我認識,自我省思和自我評價等等部分提出個人的看法。

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環節, 用餐時間(meal time),晨間律動(moring circle,自由玩樂的時間(free play)都必須去思考有哪些方法能有效提升孩子自我價值的建立。舉例來說,晨間活動時間,我們會讓孩子自行決定要唱什麼歌,要不要一起站起來跳舞,這對大孩子來說當然不是難事,他們腦袋裡裝有一卡車的歌曲名稱,唱完了這首又火速再點下一首。不過,班上對於班上未滿兩歲的小小孩們,他們也會有喜歡跟著哼的歌曲,語言能力卻不足以告訴老師是哪首歌時,我們則以不同的圖卡代替,讓他們拿著圖卡告訴我們今天想唱哪一首,星星圖案的是”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s",猴子圖卡代表的是"Five little monkeys"等等。當孩子挑出圖卡,全班不分大小還就唱起了他選的那首歌,這對小小孩來說是多麽值得開心得意的事。大一點的孩子,我們會請他們更改部分歌詞,然後一起帶著全班領唱歌曲或做動作,有意願的孩子會舉手告訴我們他們的點子,沒有冒出點子的孩子也不用急,不是每個人都得強迫想出新歌詞,真切的一起同樂,也很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中有一個很多老師都很有共鳴的討論點,那就是關於孩子自我價值的建立,不應該是金牌令箭無法可擋,只要提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就束手無策,因為自我雖然重要,但群體也同樣重要,所以自我的無限膨脹對孩子自我價值是有損害的,孩子若不清楚自己也是團體的一份子,就很難真正融入社會。當「我」的界線已強踏到「我們」的領域時,有時必須有所退讓,並遵守團體生活的規範。

每年,德國幼兒園都會閉館三天,讓老師進修舉辦教育研討會(圖/莊琳君)
每年,德國幼兒園都會閉館三天,讓老師進修舉辦教育研討會(圖/莊琳君)

其中有位德國同事娜汀提到,這自我份際的拿捏之所以必要是在於有些孩子有非常大的「自我」,而其他孩子可能就對「自我」的渴望沒那麼高,所以玩什麼遊戲,唱什麼歌,或誰先誰後的順序安排表現的不在乎,或是反應的慢一點。如果老師沒有居中調節兩方自我的失衡現象,就很難鞏固兩人良好健康的自我價值。

老師娜汀提起上禮拜跟班上一位孩子的家長開了一個將近兩小時的會議。這會議的最大任務是提醒孩子的爸爸必須適時學會拒絕孩子的要求,清楚的向孩子標示底線。起因是小女孩的儼然已成為家中的一方霸主,爸媽帶她去迪士尼玩得高興回來,接下來每個禮拜都嚷著要再去,不聽解釋還動手打爸爸。娜汀深深嘆了一口氣,說「他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兒奴,只要家中小公主一生氣什麼都可以妥協,你可以說他很寵愛女兒,但他卻不是一個好爸爸,因為他並沒有擔起一個父親教養的責任。」

每次上完教育研討會,心裡都會湧起滿滿的感觸,彷彿回到了在英國念書的那段日子,大多時候當學生的我們不光只是只坐著聽台上的教授講課,而是教授站在台上靜靜地微笑聽著每個同學的想法,將所有意見的脈絡重新整理歸納後,再導入教授的主題,但對於我而言,學最多的時候往往是在同學們一來一往的意見表述過程裡,自己慢慢的釐清一些思緒,得到一點新的啟發,而這不是因為台上的教授告訴我的,這是經過一再的思想撞擊所得出的體悟。我在想,或許台灣的師訓真的不需要每次師訓課程都在談學習成效,班級管理,或是多媒體教學,話劇表演,縱然這些主題看起來很實際,卻壓根不是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根本。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責任編輯/李頤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莊琳君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