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氛圍下的童年漫畫記憶:《從北齋到吉卜力》選摘(1)

2019-05-28 05:10

? 人氣

手塚治虫是昭和時代日本大眾文化的代表人物,宮崎駿則是平成年代將日本動漫推向世界的重要推手。圖為宮崎駿所屬的卜力工作室官網。(擷取自吉卜力工作室官網)

手塚治虫是昭和時代日本大眾文化的代表人物,宮崎駿則是平成年代將日本動漫推向世界的重要推手。圖為宮崎駿所屬的卜力工作室官網。(擷取自吉卜力工作室官網)

筆者從二○○○年到二○一二年在中國有十二年的生活經歷。約略是二○○八年,筆者在自宅花園抽菸時,突然有位陌生人停下腳步問我:「您這房子賣嗎?」突如其來的提問,讓人甚感詫異。當時「浮躁」正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關鍵詞,浮躁意指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時間以最低的成本完成自己的目的,迄今依然如此。就像那位陌生人,他或許就想跳過房屋仲介,不但找到房屋標的,又能省下一筆仲介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菸未熄,筆者突然在那浮躁的氛圍裡回溯自己生命中有沒有一段專注安靜的時刻?浮現腦海的竟是一九八○年代初期小時候在漫畫租書店裡看漫畫的情景。那是很多孩童的集體記憶,在書架上挑書,然後在漫畫的世界裡度過大半日時光。那時候台灣的小孩其實已看過手塚治虫以及宮崎駿的部分作品,深受歡迎的《怪醫秦博士》其實就是手塚治虫的經典作品《BLACK JACK》,在還沒有版權概念的年代裡,出版社經常把日本漫畫主角的姓名改為中文。

手塚治虫是昭和時代日本大眾文化的代表人物,宮崎駿則是平成年代將日本動漫推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一九七○年代末期,也就是昭和後期,宮崎駿還只是尚未成名的年輕動漫工作者,不過,台灣小孩其實已與宮崎駿打過照面。當時受到小孩喜愛的《萬里尋母》、《龍龍與忠狗》等作品,年輕的宮崎駿就參與了這兩部作品的製作。

龍龍與忠狗。(取自維基百科)
龍龍與忠狗。(取自維基百科)

九○年代如潮水湧來的日本動漫

此後,我再沒有接觸到動漫,直到日本動漫如潮水湧來的一九九○年代前後。

一九八九年《少年快報》創刊,創刊號就是驚人的〈城市獵人〉、〈七龍珠〉、〈亂馬1/2〉等名作的合輯,外加三十元超低價席捲市場,一九九二年二十三萬冊的發行量高峰,說明台灣驚人的日本漫畫閱讀人口。不過,台灣出版的日本漫畫多是未經日本出版社授權的盜版,《少年快報》堪稱集大成的海賊版。而後,台灣出版與媒體相關法律進行變革,與此同時,日本電視劇、電視動畫、漫畫大量引入台灣,哈日成為一九九○年代重要的文化風景。

就動漫來說,一九九二年《著作權法》大幅修訂,確立版權出版方向,過去租書店裡的漫畫其實多是盜版。自此之後,日本漫畫以堂堂正版之姿翻譯出版,值此同時,也是日本新一代漫畫家湧現之際,部分翻譯出版的作品改寫我們對漫畫的既有印象,所謂的漫畫遠遠不再單純是兒童讀物,漫畫也可以面向成人,談論政治、社會等議題,當時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諸如《沉默的艦隊》(一九九三)、《聖堂教父》(一九九四)、《家栽之人》(一九九四)、《夏子的酒》(一九九六)、《課長島耕作》(一九九六)等。

此外,一九九三年《有線電視法》通過之後,台灣進入第四台時代,日本動漫開始進入電視頻道,《櫻桃小丸子》就是較早一批播放的電視動漫。一九九五年第一家「漫畫王」在台北市問世,眾多分店在各縣市快速延伸,這是升級版的租書店,有個人的空間、有漫畫、有飲料而且二十四小時營業,那個年代服役當兵的人放假無處可去時,漫畫王成為打發時間的所在。

一九九○年代日本動漫無所不在,每個人都可依喜好各取所愛。

櫻桃小丸子是較早一批進入台灣的電視動漫。(取自維基百科)
櫻桃小丸子是較早一批進入台灣的電視動漫。(取自維基百科)

真實世界的想像與延伸

我喜歡看日本動漫,但唯獨無法理解科幻機甲的世界,也不解為何有人喜愛,直到多年之後,我才解開這個謎團。

陌生人突然的提問誘發我想起童年的漫畫世界後,突然興起提出日本動漫相關研究案的念頭,研究從人生的自我探問與追尋開始,是最愉快不過的事,我的運氣很好,研究案申請通過。研究案的主題之一,是中國大學生為何喜愛日本動漫。為此訪談了許多南開大學的學生,這讓我看到另一個國度的年輕人的世界。一名受訪者的回答讓筆者印象深刻,他說高中三年都受《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響,生與死的價值討論在他腦海裡不斷翻滾。訪談多人之後,筆者對中國重點大學學生的成長經歷與生活世界有了清晰的輪廓,筆者可以想像高中生在重度的升學壓力與枯燥的教科書裡,《新世紀福音戰士》如何在他腦海裡形成鮮活的世界。

筆者之所以能夠理解那樣的心情,因為在研究前把《新世紀福音戰士》看了一遍,主人公碇真嗣始終在自我存在的問題上困擾著,觀看中突然想到一位中國同事告訴我的,中國的現實就像魔幻寫實主義。科幻是虛構但也是真實世界的想像與延伸,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開始可以進入科幻機甲的世界,也看到這個世界在中國年輕人世界裡的開展。

新世紀福音戰士模型。(取自維基百科)
新世紀福音戰士模型。(取自維基百科)

穿梭網路不如起步走路

研究計畫的另一個重點是日本動漫產業是怎麼形成的?

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中文資料,這些資料有個共通特色,就是從二戰之後,特別是以手塚治虫為起點描述。至於二戰前日本動漫的發展呢?這方面資料較少,大抵僅是漫畫家名字與作品名稱浮面的介紹,所能找到的部分文章,其實也多是相互引用沒有新意。有趣的是,高中生、大學生喜愛日本動漫者不在少數,網路上只要輸入日本動漫這幾個字,就可以找到不少以日本動漫為主題的學生報告。這些報告談到日本動漫發展歷史時,二戰之前的部分就把網路上浮面介紹的文字稍加整理放在報告裡。

無庸置疑,現在是網路時代,但網路無法涵蓋所有的知識!十多年前剛開始教書時,每當課堂上問學生哪裡可以找到某某方面的資料時,學生們就是一副不可置信地制式回答「網上啊」!網路就是他們全部的世界,筆者不是很喜歡這個答案,但也無從反駁。不過,在日本動漫歷史的考察裡,卻慢慢發現網路的侷限。二○○九年第一次開始進行日本動漫相關博物館的踏查之旅,老實說,一開始所知有限,以為帶著日本全國通行的JR PASS,一次十多天的旅行就能搞定,我跟認為網路什麼都有的學生一樣膚淺。

但是,第一次踏查之旅卻有很大的收穫。我在東京中野區的二手漫畫書店裡買了朝日文庫的《手塚治虫物語》。上中下三冊的《手塚治虫物語》對手塚治虫一生有嚴謹的考證,例如他對漫畫的興趣,一方面來自父親書架上北澤樂天、岡本一平乃至外國漫畫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則來自他成長時期的赤本漫畫*,

乃至田河水泡、橫山隆一等人的作品。誰是北澤樂天、岡本一平、田河水泡,以及橫山隆一?網路上所能找到的中文資料,就只有他們的名字與作品名稱,缺乏再進一步的介紹。舉例來說,田河水泡的《野良犬黑吉》(のらくろ)在昭和時期大受歡迎,甚至影響了當時的殖民地台灣,但田河水泡的出身與創作背景是什麼?他為何創作《野良犬黑吉》?為什麼《野良犬黑吉》在那樣的年代裡深受歡迎?網路上的中文資料裡,這些基本的解釋付之闕如。

手塚治虫,現代日本動畫的創立者之一。(取自維基百科)
手塚治虫,現代日本動畫的創立者之一。(取自維基百科)

心靈的壯遊!

就從手塚治虫小時候讀的漫畫開始吧!網路有侷限卻仍是重要的媒介,筆者開始搜尋這些漫畫家的名字,逐一看看有無相關紀念館、美術館。日本果然是非常重視自身文化保存的可怕國度,這些漫畫家大多有紀念館,其中不少更是以私人之力經營。在這些展示空間裡,可以看到漫畫家的一生與他的作品內容,乃至風格變化等等資訊。有的紀念館、博物館會出版介紹手冊,這些手冊圖文並茂,而且內容多經過專家考證,最特別的是這些手冊只有在紀念館、博物館才能購得。只有親身走一遭,才能獲得至寶!

就這樣,筆者從二○○九年開始到二○一八年,幾乎每年一次造訪相關的紀念館、美術館,這是日本歷史的壯遊。

逆時間軸而行,也逆眾人之思維。論及日本動漫,人們討論的往往是二戰之後日本動漫文化如何成為日本流行文化的象徵,動漫產值規模又是如何龐大之類的問題,很少人討論日本漫畫是如何浮現,如何奠定基礎,進而演繹出動漫文化。在筆者看來,日本漫畫的發展,以江戶末期為起點,浮世繪是江戶大眾文化璀璨的一頁,浮世繪師繪製流行文化,或風景、或相撲選手、或演員。但是,橫濱開港,寫真引入之後,浮世繪逐漸凋零,浮世繪師既向西洋人學西洋畫,也緊緊抓住另一樣新鮮事物──報紙,他們在報紙為大眾感興趣的主題繪製插畫,這就是日本漫畫的起點。

而後的發展裡,無論日本政治社會如何劇烈變化,漫畫都成為表述各種不同意見的平台與形式,一九三○年代,左翼運動者視漫畫為傳播理念利器,國家的戰爭動員也少不了以漫畫為宣傳媒介。戰後日本社會元氣漸漸恢復之際,手塚治虫成為最受矚目的漫畫家,次世代的漫畫家們都因小時候讀了手塚治虫的漫畫決心成為漫畫家。漫畫創作就像走林中路,有人依循著手塚治虫已走過的道路另闢新路,這些漫畫家在日本經濟再發展所帶來的大眾社會裡大受歡迎。也有人走較少人走的路,有的想要創造不同於手塚治虫的漫畫風格,或者呈現社會現實、或者呈現冷酷人性,或者以歷史長篇勾勒被宰制的弱勢者的歷史。

漫畫家所走的路跟自己的眼界、視野有直接關係,他們之間或有論辯,步入動漫時代,這些論辯會再來一次,就像宮崎駿對手塚治虫的強烈批判。不過,這些其實都豐富了動漫文化。對筆者來說,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透過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像是偵辦刑事案件重建現場那樣,在歷史的軌跡裡理解漫畫家們創作的心境以及他們與時代的對話?

那是心靈的壯遊、歷史的探索,所謂的日本動漫歷史不再只是網路搜尋即可,所謂的日本旅行,也不再只是消費血拼!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那裡有時代轉折的波紋、有媒介變遷對大眾文化的形塑、有漫畫家們的心境。

歡迎您一起跟我來!

*作者為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蔚藍可樂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