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和女權史:光鮮靚麗背後的凌亂微妙

2019-05-11 15:00

? 人氣

1990年代,布朗還對職場性騷擾問題嗤之以鼻,認為那屬於男性對女性的欣賞和恭維。站在2018年的角度來看,很難判斷布朗究竟是超前還是落後於時代,因為她早30年就預見到熱播電視劇《慾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靈魂內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愛無疆的化身」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堪稱歷史上一個旗桿性標誌人物,畢生致力於消除貧困,是舉世聞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1950年到1997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在印度加爾各答為窮人服務。

她創建仁愛之家,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教孩子識字,為窮人治病,為身患絶症的人提供基本的食宿,讓他們在人世彌留的時間保持基本的尊嚴。她還對導致這種貧困的政策提出激烈批評。

196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一部展示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仁愛之家的紀錄片,使她一夜成名,家喻戶曉。

到她去世的時候,仁愛之家的規模已經擴大到在133個國家,有修女4500人,開設醫院、孤兒院、臨終關懷、老人院、婦女院和學校,來自各國的志願者數以萬計。

德蕾莎修女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被教宗保羅二世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2016年被天主教會封聖。她的生平事蹟寫入歷史教材,見諸各類文字,代代相傳。

總之,德蕾莎修女成了大愛無疆的化身。但背後的現實則複雜得多。

爭議

德蕾莎修女籌款數百萬興建的仁愛之家收容、醫療機構簡陋、破敗、業餘,衛生狀況極差,有些還收錢,而仁愛之家拒絶向審計員公開帳目。

批評者說,仁愛之家旗下的醫院的醫療服務離基本要求相差很遠,而勸人皈依天主教經常被放在首位,而提供必要的護理屈居此要地位。

德蕾莎修女在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發表講話時,直言不諱譴責墮胎是「破壞和平的最兇猛的力量」。稍後,她又倡儀把禁止離婚寫入愛爾蘭憲法。

即使放在天主教的語境中,德蕾莎修女上面這兩個立場都稱得上極端,而且受到廣泛批評,認為這兩條建議的最大受害者是貧窮的女性。還有人指出,作為一名歐洲白人,來自天主教會的「救贖者」,德蕾莎修女在印度的存在本身就是西方對印度的政治和精神殖民主義的化身。

關於仁愛之家旗下醫療機構的髒亂,網上有不少親歷者陳述和間接評論。較猛烈的抨擊更主要針對的是天主教會,認為仁愛之家收到的捐款不計其數而去向不明,很可能是被私下輸送到梵蒂岡金庫。

她創辦的仁愛之家在她生前身後爭議不斷,2018年甚至爆出販賣嬰兒的醜聞。還有人對她晚年生病時在條件最好的醫院治療提出異議,認為這是言行不一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