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當下臺灣經濟的貧窮循環陷阱危機

2019-04-17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可預見時間內,「貧窮循環」危機對臺灣經濟社會威脅的嚴重性,猶還不可能褪減,特別是臺灣勞動力市場所顯現的整體需求面衰減退化,正是造成今天「薪資二十年不漲」、「人才外流」問題更趨惡化的根本因素。(資料照,圖/網路溫度計)

作者認為,可預見時間內,「貧窮循環」危機對臺灣經濟社會威脅的嚴重性,猶還不可能褪減,特別是臺灣勞動力市場所顯現的整體需求面衰減退化,正是造成今天「薪資二十年不漲」、「人才外流」問題更趨惡化的根本因素。(資料照,圖/網路溫度計)

被韓國瑜貼切疵責「鬼混了二十年」的臺灣,會否真成為一個又忙又窮又老的經濟社會,正引發國內外知者與不知者的多方熱議;不過,卻也同時有越多事實現象顯示:臺灣淪落「貧窮循環陷阱」的危機,已然益發真實,引人悚然以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經濟社會的殘害淪落

經過廿五年的現實情境驗證,越來越多國際智庫機構確定認為,臺灣真的已經是掉進「中等所得陷阱」(middle income trap) 的相當少數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之一;而更令人駭然不已的是,至少有將近三分之一機構更進一步肯定認為,臺灣經濟社會正在承受一般「中等所得陷阱」國家鮮有的「貧窮循環」(poverty trap)危機。

國際發展經濟學的實際驗證,各種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國家都會出現「所得陷阱(income trap)」窘境問題,也就是各該國家整體經濟社會淪陷於相對較長時間,譬如二十年或者更長過於半個世紀五十年以上的經濟成長低緩宕或停滯不成長,一般國民所得水準普遍性盤旋不前;而就全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成熟度及其經濟發展所處階段之差異不同,至少可以大別區分為「低等所得陷阱」「中等所得陷阱」「高等所得陷阱」等三種不同的成長發展經濟病症。

在各種低中高「所得陷阱」國家之間,又可以看到特有「類長期化的相對貧窮」以及「同步的絕對貧窮」之兩種「貧窮循環」(poverty trap)處境現象;無論是哪一種類型「貧窮循環」處境,主要映現在勞動力薪資所得「相對僵硬性停滯不動」。

薪水普遍不高、物價卻飛漲,在台灣生活的壓力究竟多大?(示意圖/Ken Marshall@Flickr) 
作者指出,越來越多國際智庫機構確定認為,台灣已掉進「中等所得陷阱」,且正在承受一般「中等所得陷阱」國家鮮有的「貧窮循環」危機。(示意圖/Ken Marshall@Flickr) 

典型中等所得陷阱裡的貧窮循環危機國家

這些正處於「所得陷阱」窘境國家核心勞動族群所映現「貧窮循環」的僵固性,主要乃因為,每一個國民平均所得水準普遍太低,又嚴重缺乏足量需求刺激投資,而且也欠缺足量國民儲蓄或外來資本可以提供在地新投資,所以明顯導致在地產業經濟資本投資不足、社會生產力低下、國民所得水準無從提高,因此造成明顯的「絕對貧窮」或「相對貧窮」,並且嚴重陷入長期化之中,「根本」無法自拔。

過去這廿多年的臺灣境遇,非常近似日本「失落30年」(lost decades)情境狀況,越來越趨嚴重惡劣化的少子化與高齡化並存、青年人失業飆增、高等人才大出走、企業家精神全面性大流失、國民薪資/工資所得全面停滯不動,甚至局部倒退,這種「貧窮循環」處境特出狀況,乃既往淪落中等所得陷阱國家經驗之鮮見。

國際間所認為,臺灣正在承受嚴重「貧窮循環」危機大挑戰之說,確有所本;主政當局絕對不宜淡漠視之。

老人 長者 長期照護 長照 高齡化 銀髮族 老化。(取自sabinevanerp@pixabay/CC0)
作者表示,台灣過去這20年越來越趨嚴重的少子化與高齡化並存、青年人失業飆增、高等人才大出走、企業家精神全面性大流失、國民薪資/工資所得全面停滯不動,甚至局部倒退現象,非常近似日本的「失落30年」(lost decades)。(示意圖,取自sabinevanerp@pixabay/CC0)

先進社會也有中產階級陷落「貧窮循環」危機問題

進入廿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時代以來,後進國家的「貧窮循環」問題固不待言,而在中進及先進經濟國家社會的「中產階級」,也特別陷落「貧窮循環」危機中,則是既往世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經驗之少見。

自1980年代末世界經濟「全球化運動」以來,開始看到越來越多中進及先進經濟國家社會中堅的「中產階級」,也陷落到「貧窮循環」的所得陷阱之中;最明顯的是高科技高所得國家的美國與日本,而今日臺灣,也因為「超過廿年薪資停滯不動」,而被列入為少數「中等所得陷阱的貧窮循環危機」典型國家惡名單。

在既已「失落30年」的日本經濟情境態勢中,日本薪資水準在全球競爭市場,特別是OECD先進國家間,早已顯現相對大幅落後。近數年雖因同步提高薪資,而獲致局部復正,但觀察最近20年的日本時薪演變,累計竟下跌了9%,是今天主要OECD國家之中,唯一出現薪資向下滑低國家。

今天OECD富國俱樂部唯一薪資向下跌落國家

全球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針對包括加班費在內的民間部門總所得,計算每一名勞動者每一小時的薪資率金額,以進行2017年與1997年之國際比較:在既往20年之間,英國增加87%,美國增加76%,法國增加66%,德國增加55%。南韓更增達2.5倍之多,唯獨日本工資下降了9%。日本是主要OECD富有國家中唯一薪資下降的先進經濟體,其勞動力之年平均所得竟比美國低了三成以上。

日本薪資率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反轉為逐步向下減少,到2012年的15年間總共降掉了12%。在日本大企業,透過定期加薪等途徑方式,猶可以維持1%左右的微幅加薪,但因為增加非典員工雇用,人均時薪反而減少。儘管日本政府強制規定時薪最低水準的「最低工資」,近3年持續提高3%左右,不過,適用對象僅限於零工經濟勞動者之一小部分,以至無助於推高整體水準。

日本(示意圖非本人/ Toomore Chiang@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toomore/30024355034/
全球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針對包括加班費在內的民間部門總所得,計算每一名勞動者每一小時的薪資率金額,唯獨日本工資下降了9%,日本是主要OECD富有國家中唯一薪資下降的先進經濟體,其勞動力之年平均所得比美國低了三成以上。(示意圖/ Toomore Chiang@flickr)

日本「貧窮循環」危機正越來越陷越深

日圓升值、設備與生產人員過剩、通貨緊縮、產業經濟蕭條,越發造成諸多百年知名廠商企業不得不移轉盤讓給南韓、臺灣、中國大陸及歐盟等外國公司接手。自1990年代後半開始,日本製造業等採取包括調降薪資在內的壓抑薪資舉措;使用今天日本薪資水準,已經明顯落後於其他先進世界市場國家。

日本之壓低薪資水準,是為維持產業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使薪資能夠低於歐美。但是,為了保持低薪資,以致原本生產效率低的工作,其生產效率也就無法提高;同時,也肇致附加值高的工作,其轉向行動顯得益發遲緩,薪資水準更難以提高。結果反而讓日本產業部門的「貧窮循環」,越陷越深,乃至更加無法跳脫。

美國薪資也停滯20年

在先進經濟社會,不止日本有薪資凍漲、倒退的問題。甚至於美國也能不例外。美國人的薪資率已經好幾年都沒有增加,除了賺取最低薪資的基層勞動力之外,中產階級的問題更大;目前美國家戶所得接近5.4萬美元,和20年前相差無幾。

最近幾年,許多美國經濟學家都說,只要經濟景氣情勢改善,薪水就會增加;但是,川普當家以來的最近一波經濟好轉,一般美國人的薪水卻根本沒有增加。

事實上,這已算得是美國社會中產階級所陷入的另類「貧窮循環」危機。

在今日全球化經濟態勢下,美國企業同樣可以前進國外尋找相對低廉勞動力;即使嬰兒潮世代也可能不會像過去那樣,要求加薪。尤其經濟復甦腳步趨於緩慢,通常祇有高技能勞工才能夠依靠轉換工作以取得到更高薪水待遇。

這也顯示,美國經濟社會也已經邁進某種「高所得陷阱之新貧窮循環」新常態,即使經濟景氣獲致改善,薪資和通膨還是上升不來;這當然也讓美國人更加不安,政府治國經濟決策更為困難。

加上目前美國通膨率接近於零,過去一年,物價僅上升0.2%,油價從每桶超過100美元降至50美元以下;醫療成本成長稍緩,美元走強也讓進口產品變低廉,並未「吃光」美國人既有的些微薪資增幅,益發會引申未來難免像日本一樣,也會出現「貧窮循環」越陷越深,乃至更加無法跳脫的趨勢現象。

美股大漲,美國勞工的薪水卻凍漲(AP)
作者指出,在先進經濟社會,不止日本有薪資凍漲、倒退的問題,美國也不例外,目前美國家戶所得接近5.4萬美元,和20年前相差無幾。(示意圖,AP)

臺灣實質薪資倒退18年的現實危機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2018年12月全體受僱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4萬1,414元,單月年增率2.11%,連續第13個月增幅超過2%,2018年全年增幅則高達2.57%,創下近18年來最大增幅。但是經平減之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3萬8,235元,比起2001年3萬8,398元,顯見臺灣實質經常性薪資嚴重倒退18年的惡劣現象。

實質經常性薪資倒退18年的惡劣現象,顯示出薪資成長趕不上物價攀升速度,亦凸顯出自2010年起頻繁調整基本工資的短期作為,長期之下仍然微不足道;尤其是單一層次用公權力調高低技能勞工待遇,無助於提升整體社會薪資水準。

此外,更由於勞動力市場「非典雇用型態」占比份額的逐年提高,亦顯著影響經常性薪資水準的演進變化; 以2018年為例,非經常性薪資年增率高達9.3%,創近四年來最大增幅記錄,遠高於經常性薪資成長率,改變所得構成型態極大;展望未來在臺灣,經常性薪資與實質薪資一樣,恐怕都會陷入停滯不成長窘境。

人力資本與產業資本「錯配」及「悖逆連動」之嚴重後座力

進入廿一世紀知識經濟全球化競爭時代,臺灣面向未來的前瞻性拚經濟重點,本該置重於提高智慧化科技創新產業及新型工商專業服務業的躍進附加價值;但是,人力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相應配置發展趨勢,出現嚴重「錯配」(mismatch),以及悖逆連動變化,產業資本越發投向「脫體力重智力」智慧化科技應用領域,降低體力勞動力貢獻度與依存度,提高市場競爭力與市場附加價值率的貢獻率,積極改寫產企業的高附加利潤率的配方組合,理論上應當有助於臺灣市場普遍化工資率的大提升,但事實上卻不然,尤其是因為,年輕世代人力大量投入低薪低技能服務業,以至全國性拉低整體薪資水準。

經濟,薪資,薪水,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作者指出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嚴重倒退18年的惡劣現象,且人力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相應配置發展趨勢,出現嚴重「錯配」(mismatch)以及悖逆連動變化,尤其年輕世代人力大量投入低薪低技能服務業,以至全國性拉低整體薪資水準。(示意圖,取自pixabay)

「貧窮循環」危機的撞擊力不可能褪減

特別是臺灣勞動力市場所顯現的整體需求面衰減退化,正是造成今天「薪資二十年不漲」、「人才外流」問題更趨惡化的根本因素。

而使問題情境更形惡化的是,有潛力、有能力、有本事條件、有強烈積極奮進企圖心的秀異年輕世代人力資本,早已在李扁掌政大肆開展「對外鎖國政策」及臺獨意識形態新文化大革命之初起,即已一波波漸進遞增累加地出走他鄉異國,或求學或就業或創業或家戶移植生根,所以殘留下來的,人口結構占比越來越低的年輕世代人力資本,已然越來越發喪失獨立撐持臺灣經濟社會可以永續發展的條件動能。

這也說明了,可預見時間內,「貧窮循環」危機對臺灣經濟社會威脅的嚴重性,猶還不可能褪減。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