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錫堦觀點:解析貧富不均最具說服力的皮凱提

2024-05-01 06:30

? 人氣

馬克思舉例一家紡織廠的帳目,顯示年度「資本總額」是「產出價值」的10倍,只要資本報酬率達到5%,屆時利潤將佔該公司產出的份額的50%。不勞動的資本家不勞而獲,靠資本撈盡「勞動剩餘價值」。皮凱提以大數據分析,若一年GDP成長1%,似乎無法感覺它的成長,往往會以為沒什麼成長甚至輕忽它的影響。觀測期拉長30年,成長率就逾三分之一,足以造成徹底的改變。尤其資本報酬率又高於經濟成長率五倍左右,貧富差距就更顯得可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私營化蠶食鯨吞公營資產 資本加速積累與不均

一九七○年代新自由主義漸成趨勢。新自由主義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主張減少對於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並以政治手段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來打通外國市場,推行全球化。推動國營事業私營化,增強市場競爭力;反對社會福利,減少懶人依賴;反對基本工資干預勞動市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等市場障礙。打著世界潮流不可逆,勢如破竹地瓦解社會民主國家的平等與人權的福利以及生存權保障,征服全世界。

我國也展開「大改革」,公營事業私營化如火如荼推進。修訂《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鬆綁法規加速移轉,自1989年到2015年止已完成39家公營事業民營化。中油、中鋼、台汽、中華電信、陽明海運、台肥、台鹽、唐榮、漢翔航空等大公司順利私營化;公營銀行如合作金庫、土地銀行、台灣中小企銀、農民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三商銀(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也成功私營化。

公營事業土地、建物原屬公共資產,民營化時地價並未依市價重估,甚至故意低估而賤價轉移給財團,例如光是三商銀遍布全台405個分行,較私營十六家新銀行分行總數333家還多;總和資產二兆六千一百億元,是十六家新銀行資產總和的1.4倍。而彰銀被台新金控併購,台新金控以365億元,溢價114億元取得彰銀22.5%股權,成為彰銀單一最大股東,拿下經營權。台新金先炒高它的股價近倍為手段,政府放任其炒到最高點,再「以股換股」方式抵併購資本,土地建物也未依時價重估,實有賤賣給財團之嫌。

貧窮、底層、貧富差距、房價示意圖(謝孟穎攝)
貧富差距擴大,買不起房成為年輕世代的共同問題。(資料照,謝孟穎攝)

財團必須依靠政治力才能順利取得公營事業移轉的經營權,我在「政商關係研究室」《黑金系列報告》中揭露政商勾結圖利財團,利用民營化吞食公有資產的行徑,尤其金融事業的保險、銀行的併購最甚,讓財團有如服大力丸,使資產倍增的魔法。

資本報酬率往往高於經濟成長率數倍之多,導致貧富差距更顯得可怕。

檢測貧富不均的量表不夠透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