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日和約72周年─重審日本與中華民國的邦交

2024-04-28 07:20

? 人氣

還好當時韓戰已經爆發,共軍與美軍已經在朝鮮半島大打出手,美國與中華民國還維持著外交關係,又是擊敗日本的主要力量,並且幾乎憑藉一己之力負責對日本的佔領工作。日本政府若想要恢復主權,就不可能不買美國的帳。最終在對日和約談判代表杜勒斯(John F. Dulles)的壓迫下,吉田茂政府只能與台灣簽署雙邊和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此刻不只韓戰已經爆發,全世界也都處於美蘇冷戰的氛圍之下。日本是美國在東北亞圍堵蘇聯與中共的重要據點,又是支援朝鮮戰場的後勤基地,所以美國不只要防範共產黨在日本上台執政,還要防止日本政府外交上向蘇聯或者中共靠攏。逼迫日本承認中華民國為日本在二戰時的主要交戰對象,並且與台灣簽署和約顯然符合美國利益。

事實上,撤退到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法理上確實繼承了1941年對日本宣戰的重慶國民政府,與台灣簽署和約在法理上和道統上確實最順利成章。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協助中華民國擊敗日本侵略者的歷史,也賦予了美國戰後繼續介入亞太事務的正當性,似乎日本無論是於法於理都只能夠與中華民國簽署和約,可是吉田茂政府內部的想法真是如此嗎?

南洋華人在抗戰期間發起國貨運動抵制日貨的記憶,也成為日本決定在戰後維繫與中華民國邦交的其中一個原因。(作者提供)
南洋華人在抗戰期間發起國貨運動抵制日貨的記憶,也成為日本決定在戰後維繫與中華民國邦交的其中一個原因。(作者提供)

承認台灣的現實因素

與哪一個中國簽署和約,不僅是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同時還與日本該與哪一個中國建交的問題。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去思考,一個是現實問題,一個是道義問題。先從現實問題來看,日本的經濟早從殖民時代就與台灣綑綁在一起,十分仰賴台灣的稻米與蔗糖,切斷和台灣的關係對日本而言絕對是不利的。

可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與滿洲國建立了遠比台灣連繫還要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繫。如果說台灣是日本的農業基地,那東北就是日本的工業大後方,到韓戰時全中國都還有56%的工業設施集中在東北,這一切都來自戰時日本的投資。而隨著日本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關內尤其是華北地區對日本的重要性也水漲船高。

根據老記者司馬桑敦的研究,對日全面抗戰爆發前的1936年,就有粘結煤礦500萬噸、鐵礦石370萬噸、鎂礦石43萬噸、鹽130萬噸以及屑鐵33萬噸被從中國出口到日本。日本向中國進口的則有棉布1,500萬美元、衣料590萬美元、毛織品420萬美元、鋼材1,230萬美元、火車機車與車輛820萬美元。唯有持續與兩岸都做生意,才能維持過去大東亞共榮圈的經濟榮景。

然而當時的日本不可能同時與兩岸建交,在中國大陸切斷與資本主義世界正常往來的情況下,先和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確實比較符合日本利益。而且當時的中華民國不只有聯合國席位,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與中華民國建交也比較符合戰後日本以聯合國為導向的外交原則,以避免自己再度受到國際孤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