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基觀點:超越統獨框架、勇敢想像那不敢想像的—520之前給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建言之二

2024-05-03 07:10

? 人氣

作者指出,臺灣方面應該把握機會,勇敢提出臺灣方面有關中華民族融合的主張,以及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圖為馬習二會。(AP)

作者指出,臺灣方面應該把握機會,勇敢提出臺灣方面有關中華民族融合的主張,以及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圖為馬習二會。(AP)

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臺灣去美國留學的保釣運動學生群體最後分裂成為左、右、統、獨四個政治象限和連續光譜,各有信眾,彼此無法說服對方,甚至演變到武裝鬥爭的慘狀。不過,大家共同關心的還是臺灣島內的人權狀況與民主進程,共同期待臺灣人民能夠早日「出頭天」,自己當家作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其聯合國合法席位,並驅逐「蔣介石匪幫」(expel the gang of Chiang Kai-shek)所非法佔據的中國代表權席位。加上1972年《上海公報》的發表,中美關係正常化進入提速階段,終於導致1979年的北京與華府建交。臺灣外交處境風雨飄搖,內部民心惶惶,臺灣當局只能喊出「荘敬自強、處變不驚」的空洞口號擴大內宣。幸好美國又迅速通過《臺灣關係法》對臺灣進行安全再保證,臺灣局勢也漸漸穩定下來。

於是臺灣問題的解決開始在美國戰略佈局下被拖延、持久拖延、無限持久拖延。

這也是臺灣在美留學生們經常辯論得面紅耳赤而始終無解的議題。

最後有位學歷史的外省掛留學生熊三,喊出一個頗為繞口令式的臺灣問題結局公式:「統中有獨、獨中有統、不統不獨、又統又獨!」大家於是會心一笑,各自休息。

今天統獨各種立場的朋友各自在「中華民國」這塊招牌下自嗨解套:獨派立場的人,例如蔡英文他們,認為「臺灣已經獨立,她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臺灣)」,統派的人,例如王曉波,則認為「臺灣海峽的現狀就是一國兩制,只是國號還沒統一而已。」

前者利用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國號、1949年播遷來台的「外來政權符號」借屍還魂、借殼上市、借船出海,為台海現狀點亮獨立建國的微弱燭光。後者也覺悟中國統一的政治工程浩大,試圖化繁為簡、偷工減料,認為「中國的主權屬於海峽兩岸中國人民全體、人民沒有分裂、分裂的只是治權。」於是有了馬英九的奇葩理論:海峽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於是有了「九二共識、各表一中」。

注意:「各表一中」就是兩岸各自表述己方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語義上,這與「一中各表」可以飆到「不是一中」,明顯不同。(事後臺灣方面顯然感覺自己吃虧,於是發表說帖,澄清說明:「一個中國」指的是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民族的一個中國,而在國家認同層次,指的是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大陸方面則四兩撥千斤不予糾纏,只說兩岸事務性談判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

然後在過去20年臺灣政黨輪替的執政過程中,九二共識一路被擱置、被否定,甚至懷疑是否存在過。李登輝首先發難,認為沒有九二共識。但他任內卻通過《國家統一綱領》並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到了陳水扁總統時代直接把二者廢除。而標榜「不統、不獨、不武」的馬英九把九二共識恢復得有氣無力。到了蔡英文時代,根本不承認九二共識。習近平宣稱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的「定海神針」,如果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會「地動山搖」。蔡英文幹了8年總統,一分鐘也沒有承認過九二共識,我們也沒有看到什麼地動山搖……(有人認為,蔡英文沒有丟棄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還保留與中國的千絲萬縷關係,所以中共還可以容忍。 但這也是中共戰略定力的下限。)

馬英九、李登輝、九二共識
馬英九執政八年,「九二共識」成為兩岸交流的金鑰。

臺灣主流政黨不論是民進黨或者國民黨都排斥一國兩制,但是他們對於香港模式的一國兩制反感之餘卻也從未提出什麼替代方案。如果說民進黨的「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臺灣前途自決論」是二次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蘇聯與中華民國未獲邀請與簽字的舊金山和約炮製出來的(因此,中蘇不予承認!),而「開羅宣言—坡茲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架構下, 「確認日本領土局限在1895年之前的疆域,臺灣、澎湖必須歸還中國」則為同盟國的普遍共識。

因此,在國共內戰延長化與對峙化的台海現狀,如果從法律技術觀點,應該還是 「內戰狀態」。這個與南北韓有停戰協定(國際法)造成的 「分斷狀態」或以前兩德條約「互相承認、互不以對方為外國」的「一族兩國」(Ein Nation zwei Staaten)完全不同。中國人沒有德意志民族務實,他們互相承認、都加入聯合國,反而最早和平統一。我們堅持「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反而搞到國際組織無立錐之地。

現在隨著中共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臺灣方面追求獨立國家地位的夢想應該越來越遙遠。在聯合國體系之下企圖以國家為單位參加,應該進入不了議事日程。在雙邊關係大概除了那十來個「小、黑、窮」的邦交國之外,只能是「經濟與文化」性質的「非官方關係」。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這類「政府間組織」(inter-governmental)臺灣雖然可以參加,但是不能有代表「國家符號」的總統、總理、外交部長等出席。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兩岸談判後,臺灣則以Chinese Taipei名義出現。當時談判時,對於這個英文名字的中文翻譯是「中國臺北」或「中華臺北」吵得無法收拾。後來還是鄧小平拍板,他說「中國或中華有啥不同----只有中國人才搞得明白。」

很清楚,臺灣方面在與大陸接觸談判過程中,很擔心被「矮化」、被「地方化」、被「內部化」。而大陸方面則很擔心臺灣問題被「國際化」、被「兩國化」。自從1949年中共建國以來,立場就是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反對一國兩府。而在雙邊關係建交時,一定要求對方在建交公報或互換大使新約內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主權政府」這個三段論法。

綜上所述,中共對於臺灣問題解決的上下限(底線)非常清晰。臺灣獨立,不可能;兩個中國,不可能;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不可能。而且,法理上,所謂「一國兩制」當然是「先一國、再兩制」。但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下,還有一些談論空間。例如:這個「一中原則」是「單一制國家」( Unitary State)還是「複合制國家」(United States)?根據海峽兩岸的憲法,都是單一制國家,現在談判臺灣問題時卻貿然出現違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複合制構想,未免突兀。何況,「一國兩制」給自治區的許可權,事實上已經超過聯邦制的邦權(例如:司法終審權屬於香港)。

在林洋港與李登輝角逐總統大位時,他對臺灣前途的構想是「最少應該是自由邦」(Vrystaat, Free State),而連戰追求的則是接近大中華「邦聯制」(Confederation)的聯邦制(Federation)。由於邦聯制是由獨立的國家簽訂邦聯條約組成的,中央政府的權力和命令必須通過邦聯成員國議會通過才能在該國生效,估計臺灣方面最樂於接受,大陸方面最困難接受。馬英九在九二共識的背景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提出「一國兩區」構想,標榜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經過30年來兩岸實務實踐,已經初見成果。如果臺灣對追求海峽和平與發展有誠意,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馬英九最近訪陸會談中,習近平提出的兩岸中華民族認同、共同責任、共同期盼的呼籲,並鼓勵一家人「什麼都可以談」。臺灣方面應該把握機會,勇敢提出臺灣方面有關中華民族融合的主張,以及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對於臺灣方面感受到的香港模式的擔憂,都可以具體提出預防之道。時間和實力對比對臺灣方面原來越不利,千萬不要等到籌碼盡失才悔不當初。

勇敢想像那不敢想像的:不可能的台獨主張,我們都敢提倡了。那麼在中華民族框架之下,如何兩制的政治設想,能有什麼障礙呢?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行銷傳播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