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越同情羅興亞人,緬甸人越憤怒…這段歷史說明為何翁山蘇姬會走到今天的局面

2017-11-23 15:53

? 人氣

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AP)

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AP)

緬甸的國土面積比法國大一點,人口超過6,000萬,夾在中國印度兩大文明之間。自1962年政變之後,軍政府長期執政,國內推行「大緬民族」主義,不僅使少數民族的文化面臨迫害,更是間接導致了各地衝突不斷,外資不願進入、經濟發展受阻,一直被視為東協中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

近年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通常是關於羅興亞人的報導,這群緬甸的穆斯林不被緬甸人當成國民,被瘋狂迫害後逃到南海,許多人死在船上。緬甸有著複雜的政治和族群演變歷史,如今雖說吸引了許多台商前往投資,甚至緬、台雙方也商談計畫開放第一批緬甸移工來台,然而,真正認識緬甸情況的台灣人可說少之又少。

遙遠的他方,兩千年的歷史

一般人提到緬甸,不外乎會先聯想到緬甸玉,以及被稱為「翁山媽媽」的翁山蘇姬。其實緬甸的故事非常多,光是「緬甸」這個國名就有其典故。緬甸的英文現在叫做「Myanmar」,以前是「Burma」,但不管是哪一個,跟中文唸法都有些差距。其實緬甸這個詞是純粹的中文,「緬」表示「遠」(例如緬懷的緬就是遠的意思),「甸」的意思則是「郊外」,所以「緬甸」在古文裡,意思是「那個很遠的地方」。而這個中南半島的交通要衝國,可追溯到最早約漢代時期由孟族建立驃國,歷史也有兩千餘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緬甸民族則非常複雜,有135個民族,相較中國是兩倍有餘,主體民族是緬族,卻也只占68%,另外還有有8大民族;這狀況讓緬甸國內長期處於割據狀態,地方民族武裝分子各立山頭、各據領土,中央政府只能控制約六成土地。其中最主要的緬族,是古代來自雲南的移民,其他主要的大族還有孟族、撣族。

其中,撣族自稱是傣人,和泰國、寮國的民族在文化上是一體的,因此撣邦的問題有些複雜,因為是屬於泰文化圈的一環,原本不臣屬於緬甸王國,是英國人在殖民緬甸後,又從暹羅割讓而來,狀況類似於寮國原臣屬於泰國,最後割讓給法國。

撣邦和緬甸格格不入,讓撣邦變成獨立於緬甸中央政府外的割據政權,領土將近整個緬甸的五分之一,人口達800萬;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北方。而翁山蘇姬的父親,緬甸獨立之父翁山將軍在領導抗英革命時,還曾允諾少數民族將給予較大的自治權,可惜後來遭暗殺,而其後的軍政府以不妥協的強勢姿態鎮壓少數民族勢力,讓緬甸的內戰跟民族對峙可說是沒有停歇過,並成為翁山蘇姬上台後的燙手山芋。

和中國歷朝的糾葛

雖然緬甸有兩千多年歷史,但是由緬族建立的王國「蒲甘王國」一直到9世紀才出現;11世紀的緬甸聖王阿努律陀開始信奉佛教,大肆擴張,甚至與當時雲南的中國割據政權段氏大理國有過戰爭。上部座佛教也在這時候開始慢慢傳播,最後成為中南半島主體宗教,所以緬族的興起跟佛教有緊密連結。

這個由緬族建立的王國,最後被元朝的忽必烈擊敗並設立「緬中行省」,名義上直屬元朝,但仍由當地土著統治,緬甸之名也至止固定。之後緬甸演變成數個割據政權,互相攻伐,直到16世紀的東吁王朝興起、稱霸中南半島。

東吁王朝大約是在明代到清朝初期,在統一緬甸後開始向外用兵,甚至消滅整個暹羅,領土擴張到與今日的寮國、柬埔寨相接,幾乎快統一中南半島,但此時卻因明朝滅亡,南明永曆帝被清朝追擊,兵敗逃至緬甸,吳三桂領軍攻擊緬甸,緬甸無力抗擊只好交出永曆帝,同時國力大衰引發各地叛亂,最後王朝瓦解。

英國引入移民,日本擁魁儡政府

接著統一緬甸的是末代王朝貢榜王朝,只存在一百多年,初期它是個好戰的強盛王國,四處用兵,對中國、暹羅、英國都發動幾次戰爭,可惜3次英緬戰爭讓緬甸王國在1885年滅亡,變成英屬印度的一省,英國也大量引入印度勞工,也就是羅興亞人,造成緬甸內部排斥新移民的異族仇恨情緒,蔓延至今。

到英屬緬甸時期,英國利用緬甸複雜的民族局勢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使緬甸四分五裂沒辦法團結抗英。一戰以後,英國嘗試在緬甸推廣西方教育,卻遭到佛教僧侶反彈,不同於其它上部座佛教國家,緬甸的僧侶參與政治有相當長的歷史,甚至往往是社會跟政治運動的領頭羊、驅動者。

二戰時期,日本為了拉攏緬甸人民,用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義協助緬甸宣布獨立,翁山將軍這時候加入日本控制的魁儡政府,擔任國防部長,協助日本人攻擊英軍,直到二戰末期的1944年,日本人敗象已露,翁山將軍迫於現實利害,倒戈協助英國抗日。

戰後,翁山將軍要求英國承認日占時期宣布的獨立,卻不被英國所理會;1947年,翁山將軍遇刺身亡;兩年後,國民政府遷台的同一年,緬甸正式獨立。獨立後的緬甸並沒有走向發展的道路,以緬族為主的中央政府,開始跟少數民族武裝勢力展開長年衝突與對峙。

1962年,軍人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成立軍政府,宣布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極權統治引發人民反抗,奈溫強力鎮壓抗爭,讓血染紅了整個緬甸。而原本是家庭主婦的翁山蘇姬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領導反抗軍政府的非暴力運動,引發了1988年8月8日的「8888民主運動」;最後奈溫下台,民主卻沒到來,新的軍政府成立後,許多反對派領袖都紛紛被清洗,翁山蘇姬也開始數十年的被軟禁生涯。

權力超越元首的顧問:翁山蘇姬

直到2015年的選舉,翁山蘇姬終於等到久違的勝利,但緬甸的未來仍然是危機四伏,外資湧入的速度過快,對緬甸的發展也開始有負面影響,加上數百年來,緬甸動盪不安的民族分裂問題,都會讓翁山蘇姬掌權後仍有許多變數。

當地人總以「媽媽蘇」的暱稱來稱呼這位因爭取人權而享譽國際的女性。在2015年她與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囊括全國超過90%的選票贏得大選,自己也在隔年接掌外交部及總統辦公室;不過因為翁山的兒子具有英國籍,所以目前緬甸的憲法禁止她擔任總統,於是便由翁山蘇姬好友碇喬(Htin Kyaw)擔任國家元首,她自己則是擔任特別量身打造的「國政顧問」一職,地位相當於總理,甚至權力超越總統

本以為在她的執政之下,緬甸長久以來的民族紛爭可以逐漸走向大和解,但2016 以來多起軍方迫害少數民族的事件,讓不少輿論發出了批判與質疑。占緬甸人口約莫30%的少數族群遭受不平等待遇,甚至被屠殺的新聞不時登上國際媒體,難民逃往鄰近國家,光是泰緬邊境的聯合國難民營,就收容了超過15萬的難民,其中來自緬甸的占了大多數,諸如羅興亞人,以及其他來自克欽族、撣族、克倫族等少數民族。

就連一向把「不干涉他國內政」奉為核心共識的東協諸國,也對緬甸新政府罔顧難民的作為頗有微詞。由於被迫害的難民中,穆斯林多半會取道海路投奔馬來西亞或遠赴印尼,造成東協國家邊境大批難民滯留,也讓馬來西亞總理甚至在公開演講的場合中,矛頭直指翁山蘇姬說:「夠了,妳真是夠了!」

其實早在2011年,時任緬甸總統的登盛,便採取了對外開放的政策,一時間外資看好,不少分析亦將其視為極具成長潛力的新興市場,但隨著外界對緬甸的瞭解越多,以往在軍政府統治下被掩蓋的民族衝突問題逐漸被端上檯面,區域穩定的顧忌成為投資人的隱憂。

羅興亞人的人道危機

在新聞上看到的恐怖份子,近年來都與「伊斯蘭教」牽扯上關係,特別是在歐洲與北美的輿論中,幾乎被很多右派媒體視為恐怖份子的代名詞。然而,情況在緬甸卻非常不同,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成為被迫害的對象。

而「佛教激進份子」在軍政府及緬甸主流輿論默許與支持下,針對羅興亞人的攻擊事件時有所聞,政府甚至劃定隔離區,或強迫將羅興亞人遷往條件極差的難民營,任其自生自滅。在緬甸官方,也宣布禁止使用「羅興亞」一詞,很乾脆的徹底抹除這個民族的所有符號,同時向仍使用「羅興亞」一詞的歐美諸國表達抗議。

為何溫和的緬甸人這麼痛恨羅興亞人?這其實也是西方殖民主義的遺害之一。羅興亞人居住的若開邦地區位於緬甸西部,與孟加拉相接,過去曾經有過獨立王國阿拉甘,語言文化都與緬甸本部的緬族王國貢榜相近。過去阿拉甘王國就曾經有穆斯林居住,但數量十分稀少,兩者也相安無事。

英國在19 世紀末3次的英緬戰爭中最後將緬甸納為殖民地,為了開拓西部若開邦的土地,大量從當時英印地區引入移民,且大多來自孟加拉。而英國人在殖民地的政策是兩面施政,對於主流的緬族地區採取直接統治,而少數民族地區則給予較大的自治權,這也是日後緬甸產生許多少數民族割據政權的遠因。

殖民者介入,仇恨的開端

當時英國比較依賴這些穆斯林,原本居住在這片土地的若開人反而變成次等公民。英國人將大片的西部沿海地區用長時間的租期租給來自孟加拉的穆斯林移民,這些成為地主的穆斯林反而趕走當地佛教徒,並不斷引入新的移民,兩者之間衝突上升,許多若開人被迫往東遷徙,離開自己家園。

二戰時期,日本在大東亞共榮圈的號召下願意給緬甸人獨立的保證,所以翁山將軍一開始是支持日軍一起打跑英國人的,而英國反攻緬甸的軍隊就是由英印的穆斯林組成,這些人自然被當成與英國殖民侵略者同謀。

二戰結束以後,這支英印部隊占領的土地甚至希望併入當時的東巴基斯坦,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卻遭到英國拒絕,卻也留下禍患─這些孟加拉穆斯林組成了聖戰組織,在緬甸剛獨立時,緬甸政府曾經承認羅興亞人的地位,但是羅興亞領袖要求建立穆斯林自治邦,遭到政府拒絕後爆發了幾次武裝衝突。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後,孟加拉經濟陷入困難,更多的孟加拉人湧入緬甸,當時的緬甸政府沒有拒絕這些難民,這樣一百年來幾波的大移民潮,讓緬甸的羅興亞人有百萬之多。因為過去的族群衝突中,許多佛教徒村莊曾經遭到穆斯林滅村,數千甚至上萬人被屠殺,被侵略的記憶深深烙印在緬甸人心中,這也是緬甸人非常痛恨羅興亞人的根本原因。

許多西方媒體把這樣的矛盾簡單歸納成佛教跟伊斯蘭教的衝突,這是緬甸人不能接受的,在仰光有許多合法來自印度跟孟加拉的穆斯林,也有清真寺林立,而緬甸許多少數民族也是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沒有分離傾向以及殺害佛教徒的歷史仇恨,所以也相安無事。

緬甸人不能接受羅興亞人這名詞,是因為這個詞在緬甸獨立前是不存在的,在緬甸的用語中,他們被稱為「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而國際對羅興亞人的同情更加引起緬甸人的反感,緬甸有許多貧困的少數民族,亦居住於若開邦,卻因為他們同是信仰佛教而不被重視,也沒有人去深究歷史上這些孟加拉移民對佛教徒有過的迫害。

分裂的緬甸,失去信任的族群

當然緬甸的民族問題絕對不僅止於羅興亞人,在2016年底,緬甸政府軍也在北方與果敢族、克欽族的武裝部隊發稱衝突,中國政府以人道為理由,短暫開放雲南省邊境安置逃離的居民。至於位於緬甸東南部的克倫邦,與緬族政府武裝抗爭的事件也時常發生,克倫民族解放軍甚至一度成為緬甸境內最大的武裝勢力,高達10萬的部隊盤踞在泰緬邊境山區。每當內戰爆發,大批克倫族難民便會湧向同樣信仰佛教的泰國尋求庇護,不少克倫人偷渡進泰國,淪為非法移工,為的是尋求更穩定的生活,卻因查獲沒有身份證明而被泰國海關拘留。他們之中有些人就此住在拘留所中長達數十年,每天生活空間不到10平方公尺,暗無天日,等待冗長的難民身份核准程序。

翁山蘇姬面臨的問題確實棘手,她一方面必須堅持一貫爭取人權的原則,一方面卻又不能失去占了最大族群、以佛教信仰為主的緬族人支持。再者,即便全民盟掌握了國會與多數政府部門,但軍方超過半世紀的執政,盤根錯節的各路利益,加上憲法仍保留了四分之一的議會席次,以及最重要的國防、國安與內政部門等亦都仍屬於軍方控制,未來要能夠真正促進民族和諧,以及重建政府與個別民族間的信任,恐怕還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事。

作者介紹|何則文(Wenzel Herder)

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經濟部國企班2年英語組。亞細安研究會創辦人,換日線、天下獨評與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也是個冒險家,用100天遊歷中南半島各國,曾在越南西貢實習、在寮國旺陽摔下山、在緬甸仰光出家,有個在哪都會被當成當地人的大眾臉。任職於某全球500強企業,走跳亞洲各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寫樂文化《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