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的大學無法錄取單項能力超強的學生?成大教授感嘆:台灣的大學只配稱為小學

2017-10-16 10:40

? 人氣

時代已經改變了,一個老師的工作不再是單純講課,而是想辦法讓學生愛上這門課,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知識,不是為了學位,而是為了學習的喜悅。當孩子們勇於提問與回答,即使行不通,也無所謂,因為解法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勇於嘗試與錯誤裡產生。

我在想,還有哪些教育方面的詞是媒體不喜歡的,首先浮上來的是「補習班」,如果以一般的學科教學來看,很多補習班老師教得很不錯,在應付考試上,學校老師要能教得比補習班名師好的比例應該不高,舉例來說,以考資訊工程碩士班這件事來看,雖然我的工數與計算機結構的學問應該不會輸給補習班老師,但是我不見得教得比人家好,這一點是不得不忍痛承認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考試」也是大家不喜歡的,用「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能力老實說我也不喜歡,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有的學生就是很適合制式的上課考試方式,你要他們去比賽,去當志工,去騎車環島,去學才藝,去做科展等,簡直是為難他們。他們最會的就是老老實實唸書,老老實實應付考試,老老實實一點也不起眼...

我並不反對用考試與分數來選才,甚至有學生願意回到聯考方式,我也覺得那是他的選擇,沒什麼錯。但是總要在大學裡,留有一定比例的管道給那些只想專注在一個領域、一個科目的學生,以及想做跨領域專案的學生

社會需要有夢想的人才

只用絕對分數高低來選才,是大學與研究所應該優先改變的事。要把分數考高,必定經過充分反覆的練習,而且分數高的科目要夠多,但這樣的訓練方式,在某種程度對於科技領域的進展是非常不利的,還會讓大學與研究所錯失擁有專才的學生。雖說這世界需要會考試與做好日常規律工作的人才來穩定社會,但是要讓世界積極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則是需要很多有夢想、勇於任事的人才。

這讓我想起,小學的時候大家一定寫過的作文題目:「我的志向」或是「我的夢想」。忘了是幾年級的時候,那時我的志向是音樂家。因為爸爸不給我學琴,不久後,再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我的夢想變成當科學家。不知道我現在算不算科學家,應該不算吧!小說裡面不是都這麼寫的嗎?科學家應該要數學好、物理棒、體力無限,可以一天工作十六小時才夠格吧!

隨著年紀愈大,我的夢想愈小。我喜歡音響,高中時覺得自己可以考上國立大學的電機系就可以了,滿心以為讀這個系就可以自己設計電路與喇叭。沒想到,遇到電路學、電子學與電力機械,我就垮了。上課都聽不太懂,考試常不及格,都是靠老師「正規化」後把我的分數拉到七十分。

一度,我放棄了夢想,想說以後去上班,賺錢後再買好音響回家聽就可以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