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拋下病重老父遠走高飛的他,會被孔子尊為「至德」?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啊…

2017-02-24 16:49

? 人氣

太伯用了第三種方法,他做了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事,他帶著弟弟仲雍,居然跑了!

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要完成對季歷的讓位,光是太伯一人願意還不夠,還必須取得仲雍的同意。否則長子走了,而次子留下來,還是沒法傳給季歷。沒想到仲雍和哥哥一樣孝順,也希望能完成父親的心願,於是他同意和哥哥一起走。

根據東漢著名學者鄭玄的考證,兄弟倆是在太王生病的時候托言採藥,說要到遙遠的南方去採集藥材,回來治父親的病,就跑到了荊蠻之地,也就是後來的吳國。父親生病而不在身邊照顧,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這是不孝。

太伯還不只如此,等到太王病故了之後,準備舉行喪禮。按照古禮,必須由下一任的繼承人,也就是嫡長子來主持。但太伯不在,這下該怎麼辦?於是為了父親的喪禮,季歷便派使者請哥哥們回來奔喪。

接下來,太伯做了第二件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事,他和仲雍拒絕回來參加父親的喪禮!

不肯參加父親的喪禮,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這還是不孝。

等父親下葬之後,季歷又派使者來請哥哥。太伯和仲雍為了表現不願回去的決心,於是他們兩個「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什麼叫做文身斷髮呢?文身,是在身上刺青;斷髮,是把頭髮剪斷。

在古人來看,隨意毀壞父母給你的身體髮膚,這更是不孝。

所以《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文身便是不孝之人,不孝之人當然不能擔當繼承人。

太伯一連做了三件不孝之事,但很少稱讚人的孔子,卻在《論語》中推崇他為「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至德」是德的最高境界,《史記》更因此把吳太伯放在三十世家的首篇,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一般人的觀點來看,不侍親疾、不奔父喪、斷髮文身,太伯和仲雍不正是不孝之人嗎?當然不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為了成全父親的心願。

太王的心願是什麼?是要傳位給小兒子。太王會不會說?他不會說。因為只要他一開口,馬上這個家就要大亂,這個國也要大亂。這是明顯違反宗法的,一旦說出口,兒子們會怎麼想?臣子們會怎麼想?國人會怎麼想?這都不是他能事前意料的,所以他不會說。

但太王沒有說,並不代表別人就看不出來,至少長子太伯就看出來了。太伯看出了父親的心願,也希望成全父親的心願,而仲雍也是如此。他們兩兄弟下定決心要讓給弟弟,卻一個字也沒有說,他們用做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做的永遠比說的有力量。

他們先托言採藥,跑到遙遠的地方不回來,哥哥既然都不在,繼承者理所當然應該是弟弟。結果沒想到,弟弟季歷居然千方百計找到了他們,要哥哥回來參加父親的喪禮。根據鄭玄的考證,他們堅持不回來奔喪。因為只要他們回來,必然會是長兄主持喪禮。古代以家治國治天下,主持喪禮者必然是國君繼承人。如果他願意回來主持喪禮,當年又何必跑掉?如果弟弟一勸就回來,豈不代表當年跑掉是假的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