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拋下病重老父遠走高飛的他,會被孔子尊為「至德」?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啊…

2017-02-24 16:49

? 人氣

兩個哥哥堅決不肯回來,大家只好立季歷為國君,他就是後來的王季,他的兒子昌便是周文王,太王的心願確實完成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太伯到了荊蠻之地,也就是吳地後,自己起了「句吳」的稱號。《說文》:「句,曲也」,太伯本不是吳人,卻甘心曲而從之,從此成為吳人,「句吳」二字正是他心跡之表露。周人在當時的文化程度高於吳人,太伯更是出身貴族階層。像這樣的人,卻願意長居蠻荒之吳地,因此得到了當地人的尊敬,有一千多家的人願意追隨他,立他為吳國的君長,所以他從此便被稱為吳太伯。

太伯讓掉一國,最後又自開一國。他做的是好事,最後也得到了好結果。

好人有了好報,固然令人欣喜,但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好人都有好報。因此,這裡還是要問:「為什麼」?

太伯讓國能有好結果,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東方思維和西方思維最大的不同,在於看待事物永遠有陰陽兩面。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想要生生不息,就必須陰陽並存。如果以做事來說,除了有道德,還得有智慧。太伯不但有讓心,而且有讓術;讓心真誠,而且讓術高超。步步都做到絕,令人沒有防止或改變的餘地,所以才能成功。

第二,而所以每步都能做到如此乾淨漂亮,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太伯是真心要讓,沒有半點虛假或猶豫。道家說:「平直做去,自然水到渠成」,關鍵便在於此。

但在這件事上,其實除了太伯,還有一個人功勞最大,那就是仲雍。如果他不願讓國,不願玉成此事,而是把大哥走了當成是自己的機會,那麼一樣不會有圓滿結局。

太伯讓出一國,又自開一國,那麼仲雍讓國,又得到了什麼呢?

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

太伯後來沒有兒子,因此他死後,就把國君位子傳給了弟弟,仲雍和他的子孫從此成為吳國的國君。

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

四代之後,就在周章的時代,發生一件改變天下命運的大事。統治天下數百年的商朝滅亡了,周取代了商成為天子。

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武王代商之後,想起當年因為太伯和仲雍願意讓國,自己才有今日為天子的成就,他深深覺得感激。那時正是周初大封天下諸侯的時代,因此武王四處找尋兩人的後代,希望回報他們的恩德,最後終於找到已在吳國為君的周章。

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周章已是吳國的國君,於是周武王「因而封之」,就地承認他的統治權。但這畢竟原本就是人家的國家,實在算不上報恩。所以武王再封周章的弟弟虞仲為君,把他封在黃河北邊,也是過去夏王朝京畿之地的虞國,列為周朝的諸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