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讓國家送去矽谷的博士生

2017-02-15 16:59

? 人氣

創業這件事對我來說太難了,但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熱情與快樂,每一次的嘗試都是成長的。後來也陸續加入了Kissbambam(一個Facebook遊戲化交友應用)、Pomics(中研院發展的照片變漫畫系統)、xBeacon(室內導航與近場廣告服務)、Saihu.io(線上技能分享)、SmartDiaper(物聯網的智能尿布)、Acadeck(將複雜學術理論以易學的卡片App呈現)、以及最近正在做的Quants.ai(股市社群)、及台股大數據(一個Line bot股市社群應用)等項目,我一直在嘗試出離成功更近的路,不確定可否達成,但這過程是好玩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玩的點在於,如果你心中有一件你很想實現的事,希望你經手的設計項目、發展的技術可以改變人們生活上的一些什麼,那麼你就會找到各種資源自我學習和成長,這些經歷引導我自發性的學習,不管請教別人、看TED、上Udemy, Coursera等課程。

老實說,這個年代似乎找不到什麼事是學校教得來,網路不能教的。很奇妙的,我是管理學院畢業的學生,工作都是資訊應用方面,現在在設計學院教書。

我不確定是不是矽谷和PARC帶給我這種打不死、依然向前的嘗試,讓我一直嘗試網路的服務發展與市場驗證。也許我還不知道在創業這件事上做什麼才會成功,可是我已非常清楚做什麼一定會失敗。就多試幾次,失敗沒什麼成本,大不了重頭再來,我現在也是這樣教我的學生們。

去矽谷對博士生的好處

一個台灣工程師說「矽谷待3年,抵過台灣30年!」我並不覺得我去了一年有感受到十年的成長。也許每個人的體會或感受不同,我的感受是獲益良多,也許大家可以看看這件事,對其他博士生的感受與成長如何,再來下定論。

政府花了上百億的一個大型建設還無法順利完工,一個博士生到世界各國各頂尖的企業與機構深度體驗,每人一年花政府60萬。

如果少一個不必要的大型建設,能帶來上萬個可發揮影響力的種子,埋在社會各個角落出力,那也是一種對未來的長期投資。

立委擔心錢花了,人才培養好了,最後人才跑去國外甚至對岸工作,其實這樣又如何呢?這些人才功成名就,在國際媒體上被報導時,不也創造了更多大家口中的「台灣之光」。

我只在矽谷待上一年左右,不能說我有矽谷的DNA,充其量只是去感受和體驗一個文化,只能用一個外人的角度去觀察我們和矽谷之間的差異。

我非常有把握,雙方的差異不會是在專業技術上的差異,不要說我們專長的硬體,就算是在軟體方面,台灣的技術也不會落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