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讓國家送去矽谷的博士生

2017-02-15 16:59

? 人氣

科技部2月8日舉行新舊部長交接儀式,新任科技部長為陳良基接任,甫上任就推出3項新政,其中一項為爭取預算,每年送博士赴美國矽谷訓練半年到1年學習新技術,這項新政立馬引來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疑,經媒體報導評論後,作者表示,他自己就是十年前被國家送去矽谷的博士生,而那年的經驗也讓他人生有所改變,從中領悟了三件事...

對在大學擔任教授的我們,日前新聞兩件大事,除了「大學訪視評鑑停辦」大家拍拍手之外,就是「陳良基教授接任科技部長」這個新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部長提出了三大使命:1 「打底基礎研究,創造科技新的價值」、2「深耕創新創業,啟動摩爾定律思考」、3「科學人才奠基,連結未來世界」。其中,第三項政策中又提到要「每年送50位博士生去矽谷這個政策」,因此引來網路前輩蕭瑟寡人的一篇「送百名博士生到矽谷受訓,只是到此一遊?」文章,立委也對此政策的質疑

大家質疑的點有幾項:1、好的人才自會找到出路,不用政府推一把;2、花錢讓個人成長,萬一不回來了,對國家有什麼幫助;3、矽谷難道沒台灣人嗎?為什麼還要花國家錢送去?4、去了又怎樣會有什麼效果嗎?到此一遊又如何?

上面這四個問題我認為都可能存在,但都非必然存在

政策就是這樣的,如果為政者腦中有更好的選項,就不會傻傻的拿這個政策出來給大家罵。

但,如果我們去批評的點都是「如果」,都是「萬一」、都是「特例」的話,任何政策都有其無法面面俱到之處,如此,什麼事都無法執行,國家再次停滯不前。

我對這項政策的所預期的效果是正面的,要知道一個人唸書唸到博士,身上背負了國家許多的投資。

在實驗室與教授學習的幾年裡,把知識和技能練好了,如果可以在學習生涯中有增加其見聞的機會,讓腦子產生衝擊,對自己在思維的格局與層次上甚有幫助。

當然我認為長見識不一定得靠政府幫忙,管道很多,各方都應嘗試;增見聞也不一定要去矽谷,因為人文、數理、工程各領域發展卓越地點不同,應視國家所需平衡發展。其實每年送往各國研究單位的名單人文、理工方面都有,因此並沒有重科技輕人文的問題。

最後,學習成效與投入態度也可能因人而異,政策只能針對申請者做好審查管制,將錢放在有把握的人身上,至於投資了的人在國外半年、一年到底做了什麼,以及回國後的當下、十年、二十年是否可以真的貢獻國家,讓國家取回投資在其身上的成本,這件事也甚難掌握與衡量。

但,難道這樣,就不值得做嗎?

在十年前,我即是拿科技部(那時叫國科會)經費(各位的納稅錢)去矽谷的一個博士生,針對這個主題,我想用我親身的經驗來分享一些心得與看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