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歲老人死30年沒下葬,只因家人貪領年金…一場家庭悲劇,揭長照最黑暗真相

2016-12-21 16:55

? 人氣

另一方面,在美國,大腸鏡和胃鏡檢查是以服藥降低患者注意力,在其意識模糊的情況下進行。在還未感受不適前,檢查便已結束。可惜缺點在於結束後,患者無法自行離開,需要有人同行以保安全。而美、英國也以無痛分娩為主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前我曾在美國波特蘭的醫療機構見習,一位長住該市的日本人和我聊起,他在當地拔牙後,牙醫會開立麻藥讓他用於後續鎮痛。

如上所述,日本傾向讓患者忍耐治療過程間造成的不適,而相對地,在美、英國則以減緩消除患者的不適感為優先。為了治療,造成患者在傷病之外增加更多新的痛苦,似乎是相當不受認同的做法。這種邏輯也反應在臨終階段的治療上。

在日本,不惜將臨終期的高齡者綁起來,也要繼續插點滴、灌食管,裝人工呼吸器、洗腎機。抽痰或更換氣切部位的塑膠管時,讓患者承受有如嚴刑拷打般的折磨。懷有惻隱之心的護理師甚至心痛地說:「醫院把老人當成生財工具,社會難道坐視不管嗎?」讓高齡患者承受痛苦的延命醫療,只不過是在醫療的名義下,行虐待老人之實。

日本的健保僅將癌症及愛滋病列入緩和醫療的給付範圍中,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是—威脅到生命的任何傷病、疾病,均在緩和醫療範圍裡。因此,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末期的心、腎、肝相關疾患、神經系罕病、失智症、衰老等等,都是緩和醫療的施行對象。

21世紀被稱為「老年緩和醫療」時代,在歐美,高齡者在邁入臨終期時,都會接受緩和各種痛苦的醫療。

當家人病入膏肓,該放手讓他有尊嚴地離開,或是用盡一切手段施救?(圖/MIKI Yoshihito@flickr)
當家人病入膏肓,該放手讓他有尊嚴地離開,或是用盡一切手段施救?(圖/MIKI Yoshihito@flickr)

由澳洲政府所製作的「給高齡者照護設施的緩和醫療指導手冊」中,提及高齡者及重度失智症患者需要接受緩和治療的必要原因:「高齡者多有複數疾患,臨終階段較短,表達上也有困難。此外重度失智症患者餘生無多(大多為三年),應當首重高齡者及重度失智症患者的人格尊嚴,有協助減輕其痛苦、盡量避免住院造成不適之必要。」

日本近來也稍稍往好的方向開始發展了。日本老年醫學會推出的〈表明立場2012〉中也提到「高齡者臨終階段的醫療及照護,應針對緩和其痛苦及提高生活品質為優先,做最大努力及協助」、「高齡者的臨終階段將出現各種不同需求,應盡量廣泛活用緩和醫療及照護技術」。

為了讓這份「表明立場」不致淪為畫在空中的餅,健保應修改條例,將所有會危及生命的疾患都列入緩和醫療的補助對象中。而與高齡者醫療息息相關的從業人員,也有必要付出更多努力以落實緩和醫療。

作者簡介

宮本顯二

北海道中央勞災病院院長、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呼吸照護學會理事長、內科醫師。1951年出生,畢業於北海道大學醫學院。2012年在札幌成立「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並以會長身分各處活躍中。

宮本禮子

櫻台明日佳病院「認知症綜合支援中心」主任、內科醫師。1954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旭川醫科大學醫學院。2006年任職於認知症醫療專業。共同成立「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以發言人身分活動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