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藩專文:隨園食色甲天下

2016-10-02 05:40

? 人氣

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

這本曠世鉅著的《隨園食單》,絕非一蹴可幾的,許多篇章的組成,收在《隨園全集》卷二十二的書信中。例如〈答相國〉函中,即有:「飲食之道,不可以隨眾,尤不可以務名。嘗謂燕窩、海參,虛名之士也,盜他味為己味;雞、鴨、魚、豚,豪傑之材也,卓然有自立之味,各成一家。」如非深明滋味的老饕,斷說不出這麼精采的話來。而在信中,他又指出:「伏思魏文帝《典論》云:『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 《傳》說調羹之妙,衣缽難得。而易牙知味之稱,古今同嗜。」且「凡一切蒸鳧、炙鴰、鴨臒、羊羹,必加去取之功」及「味濃則厭,趣淡反佳」等觀點,凡此真知灼見,可謂一針見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又,在〈答張觀察招飲〉函內,袁枚亦提出重要意見,像反對筵席菜肴過多,反對目食耳餐,並為晉代富豪何曾「平反」食的「冤案」等即是。他在信上說:「蒙招飲甚喜,聞多菜甚愁。南朝孔琳之曰:『所甘不過一味,而食前方丈,適口之外,皆為悅目。』斯言最有道理。 & &但使一席之間,羹過七簋,則雖易牙調和、伊尹割烹,其不能佳可知也。」接著又道:「工於製菜者,所用之物不過雞豬魚鴨。」不一定非得山腴水豢,才有好味道。至於對味的追求方面,他則表示:「昔何曾日食萬錢,猶嫌無下箸處,人多怪其侈。余以為世之知錢者多,知味者少,故何曾蒙此惡聲。」我想何曾若地下有知,必引他為千古唯一的知音。

另,〈戲答方甫參饋火腿〉之信裡,袁枚說:「三年出一個狀元,三年出不得一個好火腿。」而在〈答似村公子索食〉函他又拈出:「平章軟脆,判別酸鹹,油重則濡而不芳,糖多故膩而不爽」之旨。諸如此類,在在說明袁枚論列飲食之精到。故其在《隨園食單》序中所謂的「吾雖不能強天下之口與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則飲食雖微,而吾於忠恕之道則已盡矣,吾何憾哉!」確為嘔心瀝血之言,設非他已「吃透透」,且潛心研究,豈能發此感慨萬千之鳴?

袁枚在世時,聲名赫奕。距隨園不到半里處,有橋名「紅土橋」。據鄉里人談稱:「達官貴人來訪袁隨園者,至橋摒去旗仗。」可見其架子有多大了。不過,隨著他的辭世,此園終究荒蕪,「遂不能按圖(注:指清人袁竹畦所繪的〈隨園圖〉)而考其蹟」。然而他的詩文,尤其是飲食方面,長在人心,影響深遠,勢必在繼往之後,開璀璨光明的未來。人而如此,當謂不朽。

朱振藩與新作《典藏食家》。(印刻文學)
朱振藩與新作《典藏食家》。(印刻文學)

*作者為美食家。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典藏食家》(印刻文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