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柯文哲的二二八

2016-03-05 06:00

? 人氣

吳乃德指出,台灣轉型正義的一大特點就是,沒有加害者。民主轉型30餘年,受害者的形象逐漸清晰,而加害者的形象仍然模糊。而憤怒與悲情都是需要一個發洩的對象,這也就難怪特定人群作為一個整體,成為了替罪羊。對二二八的控訴,不可避免的變成了對外省人的控訴,進而演變成挑逗族群對立、撕裂社會的暴行。柯文哲所欲求的「和解」也正是針對這種變了味的「轉型正義」,他執意走出悲憤,也基於此。二二八,在歷史上,的確是一群人對另一群的人的迫害,但今天的反思,應當是民主的台灣對極權的台灣對清算,而不再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報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選期間,柯文哲與林昶佐晤談,在論及中正紀念堂的存廢和對蔣介石的評價時,柯文哲說指出,對這個問題「台沒有共識」。這是對台灣社會清醒的認知。在鵝鑾鼻,柯文哲更明確的說出,「儘管我們可能有不同的過去,但讓我們珍惜共同擁有的現在,也希望大家以互愛互諒一齊邁向共同的未來」。台灣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而這也是無法改變的歷史。在鵝鑾鼻,柯文哲要「台灣人要做台灣這片土地的主人、台灣人要決定自己的命運、台灣人要建立公平正義的新世界」,而「台灣人」要真正成為台灣人,就必須建構一個共同的歷史記憶。對於台灣的轉型正義而言,如何將特定時期、特定人群的的苦難記憶,以有利於和解的方式,凝固為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並成為台灣民主的基石?這或許是轉型正義要面對的更艱鉅和持久的挑戰。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柯文哲的2016年的二二八,或正是台灣轉型正義的又一次出發。

*作者為東吳大學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