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靖觀點:舊恨酸心去不遙,此間憑弔淚難消

2015-09-23 06:40

? 人氣

虎頭山余清芳烈士紀念碑。(取自玉井商圈官網)

虎頭山余清芳烈士紀念碑。(取自玉井商圈官網)

紀念「噍吧哖事件」百週年暨余清芳烈士百年忌辰

9月23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領導「噍吧哖事件」的抗日英豪余清芳於1915年8月22日被日軍逮捕,9月23日,正值36歲的青壯之年,余清芳被日軍處以極刑。

2015年是「噍吧哖事件」一百週年,9月23日則是抗日烈士余清芳百年忌日。

1915年爆發的「噍吧哖事件」(或稱「西來庵事件」、「余清芳事件」)距今整整一百週年,這是日據時代最重大,犧牲最慘烈的革命抗日事件,日軍清鄉屠村,死難者難以估算。一直到2014年3月,台南新化出土三千枯骨,地方人士依然認定是噍吧哖事件受難者遺骸。「殺人埔」與「萬人堆」的民間傳聞一再得到驗證。

余清芳在噍吧哖事件中,被日軍處以極刑。(維基百科)
余清芳在噍吧哖事件中,被日軍處以極刑。(維基百科)

就帝國殖民的大歷史來看,噍吧哖的抗爭肯定是世界史上血淚斑斑的巨頁。然則,從1915到2015,整整一百年間,台灣史從來沒有給過「噍吧哖事件」一個完整的面貌。一百年前的「噍吧哖事件」,讓我們看到帝國殖民主義的原型,不幸的是,這一百年來,由於對事件的漠視,讓我們失去了深入認識帝國主義的機會,也讓我們的被殖民經驗淹沒於殖民買辦之徒的偏誤敘述。

事實上,台灣社會原本是有相當進步的世界觀的。就歷史淵源來看,台灣的反帝、反殖民、反剝削的經驗其實是非常豐富的。在日據時期,僅在台南一地,除了犧牲慘烈的「噍吧哖事件」之外,更早之前,在學甲、北門、麻豆、佳里(蕭壟事件)、南鯤鯓……等地,都有激烈的抗日行動。台灣庶民不甘臣服於日本殖民鐵蹄,起義不斷,血跡斑斑,可謂是全亞洲反帝、反殖民鬥爭的先聲。

然則,這樣的進步世界觀,在今日的台灣卻全然變調。尤其是眷戀帝國,親近東瀛的勢力,利用其中央、地方執政的資源,不斷透過教育系統和綠色媒體的運作,翻轉史觀,進行意識形態灌輸,迄今,好幾個縣市的地方政府在不斷拆除源自中國文化傳統的歷史記憶的同時,又慷慨挹注資源強化「日治」時期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編列大筆預算翻修日據時代建築,包括官舍、百貨公司,企業會社,甚至重修做為殖民文化象徵的神社。

「舊恨酸心去不遙,此間憑弔淚難消。天寒夜半陰風慘,知有冤魂尚未招。」這是日據時代詩人陳逢源詩《舊恨》中的文句,該詩副題為「感噍吧哖事件」。有「台灣文學之父」美名的賴和醫師,亦留下「皇軍到處紛走死,屍填澗谷野朱殷,婦人縊於樹,背上猶繃子」等文字,盡皆是對於「噍吧哖事件」悲慘描述。

臺南西來庵,余清芳宣揚其抗日行動處,原本在臺南市亭仔腳街(今日青年路121號)附近。(維基百科)
臺南西來庵,余清芳宣揚其抗日行動處,原本在臺南市亭仔腳街(今日青年路121號)附近。(維基百科)

要談「殖民」、「解殖民」、「後殖民」……法農(Frantz Fanon)是不可能被忽略的一個名字。法農的著作,如《黑皮膚,白面具》、《大地受難者》、《論非洲革命》等,早已是探討殖民主義的必讀經典。在法農的時代,他很清楚地看到西方強權以「文明使命」為藉口的侵略和屠戮,當然也見識到被殖民地本土菁英如何扮演買辦、三七仔的角色,在殖民者的暴力中細緻經營屬於自己的溫適軟窩。強權「文明使命」的謊言,正是殖民暴力的基礎。法農所說,「暴力總是在謊言背後運行」,對於被殖民者而言,要抵抗暴力,首先得要拆穿謊言。而這些謊言,又時常是本土買辦菁英所協助建構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